誰會發明「冰桶挑戰」這玩意?

23/8/2014

「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是一項在社交網絡發起的籌款活動,目的是引起人們對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亦稱「漸凍人症」)患者的關注。善款會捐贈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活動很簡單,參加者將一桶冰凍的水由頭上倒下,將整個過程拍成影片,上傳至社交網絡。參加者完成挑戰時,可以另外最多點名三人要求其仿效,被提名者需於24小時內回應,可以選擇接受相同挑戰,或是捐款100美元給慈善團體作為代替。

活動沒有甚麼複雜之處,就像人們常玩的接龍遊戲這麼簡單。但活動卻引起了全球的模倣,參加者甚至包括政商名人、娛樂巨星,在一呼百應下,形成一種熱潮。估計可以籌得多少款項已沒有意義,因為只要活動不停,來自全球各地的善款將不計其數。

要成就一次這麼樣的世界熱潮,當然少不了創製者很具創意的思維,將一個人人可以做到的活動推廣。但細心想想,活動也牽涉了不同的科技。首先,淋冰活動是要公開的。公開的方法不是邀人圍觀,而是要將過程拍成影片。拍片要用動態模式,攝影機要具動畫攝製功能。如能用智能電話這麼簡便的器材,將影象數碼化更佳。

影片拍完,當然不是自己珍藏,要將之公開,自然要透過社交網絡傳輸。現在上傳影片的方法簡單便捷,你可用facebook、 instagram、twitter等上載,或放在youtube中,保證流通面更廣,這些都是可以即拍即傳的。

沒有這些科技配合,「冰桶挑戰」這活動是無法成事的。

不得不佩服人們的創意,當然創意不止是發明「冰桶挑戰」這玩意。開發智能電話是一種創意。小小一部「手機」,攜帶方便,可以附有多種功能,即使是拍攝影片也絕不成問題。Facebook、 instagram、twitter、 youtube的創設,令人與人的交流容易了,距離縮減了,資訊的傳輸方便了,也令不同文化的廣佈多了不同途徑。這些充滿創意的發明,是經過多次的實驗,微細的分析,不懈的嘗試,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改變世界的面貌。

要能達到這樣的成績,最重要是思想的自由,社會環境容許你不斷嘗試,不斷創新,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的經驗。事實上,一種新的創設,尤其是科技上的,會為發明者帶來鉅大的財富,伴隨而生的是改變社會的面貌,把人類文化向前推進一大步。

香港社會肯定不會產生這樣的人才。功利的社會最重視成果,沒有耐性給你面對失敗。要發明這發明哪,不是三時一刻的工夫,必定需要有胡思亂想的閒暇,與屢敗屢戰的勇氣。只要你有構思,先進的社會容許你慢工出細貨。

香港所有的是壓迫性的教學,學習過程沒有機會給你喘息。我們所有的艱深繁複的課程:千辛萬苦擺脫殖民地教學,以為新高中制會減輕學習的負擔,誰不知新課程只推行兩年,便覺千瘡百孔,其中最要命的是課程內容的超重負擔。學校重視操練,哪來時間讓你胡思亂想?學習跟不上大隊,便要增加課時,不斷補課。暑假走在街中,不是隨便會見到一群群穿上校服的學生準時回校接受操練嗎?課餘補習已漸常規化,最近更有快餐店被投訴有教師佔用多張枱椅為學生補課,這些教師是「身教」如何妄顧公德了。在這些土壤下,談甚麼創意思維,讓學生靜靜地透過失敗的嘗試去發明甚麼,是奢侈一點了。

香港號稱經濟城市,人們普遍愛財,可是每一新科技產品發明,總得花些金錢去改良裝備,免得落後人前,給人取笑,金錢是流出不是流入了。這也無妨,都為促進世界繁榮盡點綿力罷了。但誰領導世界,不是不言而喻嗎?最難忍受的是人做你又做,隨便拍張淋冰(淋水?)照片,就算參與過這活動,趁趁熱鬧;也有政界中人,被挑戰淋冰,甘心樂意奉陪,但建議把善款改為捐給地道的紅十字會;也有政敵互相挑戰,各據一隅淋上冰水,就這樣證明「冰釋前嫌」——這些都免不了是對別人的創意的侮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