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篇範文可以考甚麼?

20/4/2014

新高中文憑試中文科課程修訂,重選的十二篇範文敲定,和一般估計沒有太大的差距。十二篇的內容也可算是適當的選擇。

篇名 時代 文學類別
《論仁》、《論孝》、《論君子》 先秦 散文
《魚我所欲也》 先秦 散文
《逍遙遊》 先秦 散文
《勸學》 先秦 散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 散文
《出師表》 三國 散文
《師說》 散文
《始得西山宴遊記》 散文
《山居秋暝》、《月下獨酌》、《登樓》
《念奴嬌》、《聲聲慢》、《青玉案》
《六國論》 散文
《岳陽樓記》 散文

從文學類別說,有文有詩有詞,算是包羅廣泛(當然不可要求加入曲和小說了)。時代也由先秦至宋,聚焦古代,大體重要古典文學可以概括。文章主要說理為主,也有不少抒情成份;而詩詞則由寫景、敘事入於抒情,是中國文學主要的表達方式。這種設定,從文體以及語法學習來說,已能起一定的示範作用。

但文學內容呢?就有點兒局限了。不是說這批作品沒有較深刻的內容表述,而正正中國文學作品以言志為主,對作品內容的了解會是學習的主調。不妨概略分析這些作品最想表述的主題。

篇名 主題
《論仁》、《論孝》、《論君子》 對仁、孝和君子的理念提出看法,並揭示實踐之道
《魚我所欲也》 提出正義的價值大於生命的看法
《逍遙遊》 了解人的渺小,提出處世的適切主張
《勸學》 提示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方法
《廉頗藺相如列傳》 由人物的性格、能力特點,及由他們的表現看戰國時代國與國鬥爭的具體情況
《出師表》 由一個忠臣長輩揭示政治形勢和治國之道
《師說》 提出求師學道的重要性,兼反映當時的人不重求師的惡習
《始得西山宴遊記》 由一個被貶官者的鬱結心靈看政治鬥爭的黑暗和時代的局限
《山居秋暝》 一個政治失意者立志歸隱的心路歷程和生活實踐
《月下獨酌》 一個政治失意者寄情飲酒和放浪生活,看出生命的空虛和時代精神文明的匱乏
《登樓》 一個潦倒的生活實踐者晩年的境遇和對時局人情的看法
《念奴嬌》 由觀賞歷史遺跡而帶出時空交錯、人生際遇無奈的感懷
《聲聲慢》 一個怨婦的思夫之情和其時代局限
《青玉案》 一個有志國事者的晚年抑鬱和對個人理想的追求
《六國論》 關心國事者對政治綏靖主義的當權者的暗諷
《岳陽樓記》 一個政治有為者由不同景物蘊含的意象帶出的人生路向的觀察

是不是內容豐富之極?當中有由個人的際遇和時代的局限,產生出的人類感情昇華的表述。當然更有啟示性的,是由一些生活的實踐者,由他們的人生經驗而提煉出來的人生智慧。這些豐富的內容,教學過程中不單不會忽視,還會作為教導的主題和方向。學生真正投入學習,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社會狀況不會毫無體會。

不過,最為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會是試場考核的重點了。為什麼要重設範文?是因為新課程的考核,被評為未能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加上卷一文言閱讀理解艱深,學生沒有文言文的基礎訓練,對文言閱讀理解有困難。重設範文,主要是迫於形勢,最重要是加強對文言語法的認識,免得文言閱讀理解束手無策。至於對傳統文化認知,還得看考核的深廣度能否配合。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看法:提供多些文言範文的研習,能令學生接觸較多的文言文,了解文言結構和表述特點,提供對古代文化的概略認識,也學多些文言知識,變相提升做文言閱讀理解的能力。至於深層次的內容分析,和不同作品特有的精神內涵、歷史背景,不會是重設範文的學習重點。

我這看法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有跡可尋的。只要看看範文的評分設計,就會知道我不是無的放矢。

由2018年的公開試起,卷一的閱讀理解能力甲部,設有與範文相關的題目,佔全卷分數30%。乙部會有文言和白話篇章,佔全卷分數70%。卷一佔中文科全部分數20%,因此文言範文實際只佔中文全科成績的6%。

6%的分數可以考甚麼?不要說上述圖表所羅列的文學主題了,因為文學主題之下,包含了作者的生平大概和時代特色,和作者要用作品去抒發甚麼情感,批判甚麼政治現實。沒有文學以至文化歷史的通盤的認知,學習會是「水過鴨背」,不著邊際。學生不是不想深究,但佔分原來只是6%,深究的效益不彰。最大的可能性,教師草草教過,或許也會鼓勵背誦當中的一些章節,但最主要的重點是讓學生多了解文言的寫作特點,強調當中的語法特色,學多一些艱深詞彙,或了解多些文言虛詞之類,希望學生覺得自己看多了文言文,不會再怕文言閱讀理解了,在文言閱讀理解部份撿多幾分,提升中文科的成績。

由此看來,學習的本末是不是有些倒轉了?一批珠玉放在眼前,原來重點不外是看看望望,不會深入探求,因為制度說明,探求無益,反倒有害。不是已有教師表明,考核重點不清,時間不夠充裕,範文處理無法掌握;不是已有學生表明,6%這麼少的分數,讀與不讀分別不大,不如放棄範文,免得浪費時間,還是把操練重點放回其他卷別,效益會更顯著?

課程發展和考評部門諸位大人先生,如果是迫於(被學界強烈批評的)形勢,隨便找十來篇範文作個敷衍,對大局沒有幫助。除非來個撥亂反正,把課程做更大的更動,把擾民而無實際效益的綜合能力運用和口語溝通徹底剔除,把分數份額留給範文考核,才能找到改良契機。如果還是「死牛一面頸」,以為既已確立便不能大改;或死要面子,以為仿傚英文科講讀寫聽兼考是一條「好橋」,不能隨便推翻,那就只有苦了執掌教與學的師生們——課程設計的實際受害而非受益人。

紛擾了多時的範文爭議,結果如何,不用等多久,到了2018年擬題重點和佔分比例,原來和課程內容的重量有這樣大的落差,那時另一波的批評將會伴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