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嘅唔出聲,無能力嘅又爭住做」

17/3/2014

香港首富李嘉誠在長實業績會上有以上的說法。說法引起猜測,是否李先生有意諷刺梁振英。翌日,李先生特別召開記者會澄清:說法如果指梁振英很「唔公平」,事實梁已很努力做特首。他更指這樣的人,「我公司」也有。是否想把說話淡化,聽者只能自行判斷了。

一個地方,如果真的「有能力嘅唔出聲,無能力嘅又爭住做」,問題都會幾大。李先生說他的公司也有,作為私營機構,這些人應很快「冇得撈」了。

但公營機構卻很不同,尤其一些職位由極少數人(甚至是一人)大權在握,引申的問題也會很大。教育界應屬於這一類。

教育界中,官立學校的招聘應較公平,因為有一套較客觀的評核標準。而且「坐board」的不止一人,比較難上下其手。但津貼學校卻很多時由校長一人決定,「無能力嘅」能夠入職,應份屬非少數。

分析理由,大概有三。一、就業困難,教師起薪有超過二萬,算是高薪了。這種現時來說相對的「肥缺」,不容易流給毫無關係的人。二、歷史因素。學校中一些管理層若非由有能力者擔當,再招聘較下級的,如能力高,對「上司」會構成威脅,影響「團隊協作」,因而「劣幣驅逐良幣」,容易帶來工作「穩定」。三、教會學校請教師,非教徒莫問。能力高又是教徒,當然最好,但二者擇一,會是傾向後者。

以上三項,不一定全屬正確,但卻可保證一定會有。這樣子的招聘,不就證明了「無能力嘅又爭住做」嗎?但教育界不同商界,「有能力嘅唔出聲」,不一定確切,應該是「有能力嘅出唔到聲」。「有能力嘅」可以是在職,可以是不在職,甚至可以是永不在職。為什麼?「出聲」完全沒用,只會帶來「出聲者」的不利。校長權力是校董會、教育局認可的,只能要求做得到這位置的有較高的公共利益觀念,也較從學生利益著想,給他們找些能力高者施教,讓學習得益。如果不這樣,從制度來說也是沒奈何的。

真景仰些私德較高、品格較高尚、比較公私分明的人,他們管理一間學校,能從學生及學校的利益著想。過去我也曾碰到過、認識過一些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