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013
新學年的派位方法,被稱為是一項「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的教育政策。怎樣「保」?首先,今年起實施派位211或111方案,有311間中學派位減至32人,47間減至33人,餘下30間維持34人。另外,由於擔心英中會搶去大部份學生,為免同區中學互搶,今年多區限制叩門收生,特別是限制原區學生轉校。
要這樣做,原因是今年升中人數驟減5,200人,即使逾九成中學每班減派一至兩個,仍會剩餘3,200個學額無人讀。
這確是一個困難的處境,而且這個處境會延續多年。一句話總括這現象,就是學童少,相對來說是學校的數目(即學額)過多。
理論上,學校的數目過多,減少學校數目是直接應對的方法。但現實是,學校的數目過多,卻千方百計保著學校和當中的教師,用減派學額來遷就,因而成就了兩年前的「自願減班方案」,把問題拖延下去。今年又要想辦法拖了,估計明年如是,後年如是,教育質素就這樣給愈拖愈垮了。
不要以為勉強拉拉扯扯,局面就給維持下去,直到問題解決。問題是沒得解決的,因為根據數字,未來四年升中人數持續下跌,至2016/17年度將減至5.4萬人,比本學年少1.08萬人,相等於90間中學無人讀。升中人數由2017/18學年回升,但要到2021/22年才回復本學年的水平。
應該早兩年便實行減少學校數目了。不是嗎?沒有學生願意入讀的學校,還保留來做甚麼?試想現在勉強留住應殺的學校,但開班線降至兩班共26人,這間學校的學習氣氛會怎樣?學生一年走一些,教師也著急找後路,還有高中怎樣開足夠科目給學生選擇?不殺校,理由就是怕教協反對,組織反殺校行動,給政府帶來麻煩。政府要自保,就把問題拖延,造成了減班但又不減老師(超出的老師名額凍結六年)的怪現象。
不少公帑就是這樣給胡亂虛耗了。其實一早就要配合學生人數減,學校數目也要減了。減少一間學校,每年節省不少營運開支,這些開支有沒有考慮過特事特辦,「計掂條數」,拿去立法會申請撥為裁減教師特惠基金?
原本今年起,經立法會批出的三年期的教師自願離職補償計劃,又在沒有向公眾解釋的情況下給扣起來了。計劃可以鼓勵一大批年資高薪酬高的教師離職,相同的薪金開支可以招聘三名年青教師,給年青人多製造就業機會,長期來說有利庫房。不做,就顯示對行業處境沒有好好應對。
為了不想學校汰弱留強,今年對扣門學生諸多限制,變相又影響了學童向上流動的機會。一個學童一生人可能只有一次可以轉讀較佳中學的機會,就給無緣無故的剝奪了。
今年的政府,把教育開支由去年預算的712億削減至645億,削幅是回歸以來最大的。誰說政府沒有錢把問題處理得好些?
一切做法,唯一得益者就是應被裁撤,但卻特別受保護的超額教師。但同為教師,舊的超額的保得住飯碗,意味著相當數目的新教師難以入職,窒礙了行業職位的流動性。
社會上有一大批求職無門的新大學畢業生,困難處境可能持續多年;有不少可以轉到較佳學校的學生給強迫留在原校;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勉強夠人開班,可是學習氣氛差劣的弱校繼續存在,說這樣的情況是「保學校、保教師、保實力」,真不知從何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