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國民教育

14/6/2011

某教育局高官在一個中學畢業典禮中致辭,說到外界質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不是政治洗腦。她提到有些批評人士來來回回問為什麼不討論六四、不討論艾未未?是不是有甚麼要躱或不見得光的事?她不同意這個說法,覺得「在一個歷史長河裡面,少不免會有一些挫折,有一些沙沙石石的」、「如果擔心洗腦,其實就是對香港、對自己沒有信心」。明眼人應該注意到,「歷史沙石」說的是六四事件。完整的邏輯推理應是:六四雖是「一些挫折」,但只是歷史長河中沙石般的小事,不應來來回回提問,也不應成為推動國民教育的障礙。有些事情如果越過去,只要對香港和自己有信心,教育便不會成為洗腦的工具了。

這個邏輯推理是否適當姑且不論,但「歷史沙石」論卻有些奇怪。很少人會把六四事件看為小事,民間和官方都不會。中國政府認為六四是一場暴亂,在適當的情況下已採取果斷的平暴措施。事件發生以後,當局一直重申六四已有定論,不希望人們多提。但每年六四都要加強防範,避免出亂子,這顯然並不是小事。

六四過去二十二年了,香港每年都有六四燭光集會,悼念六四死難者,參與人數不少,傳媒在六四前後都會加強有關事件的報道。立法會一些議員每年也動議要求討論事件,可見並不是小事。

從世界歷史角度看,六四事件引發蘇東波,導致蘇聯解體,東歐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擡頭,顯然也並非小事。執掌香港教育大政的高官,認為是小事,並不是一時失言,想說明的是:歷史的沙石不應影響國民身份的認同,這樣才可適當地推行國民教育。

這是選擇忘記歷史,迴避爭拗,報喜不報憂的思考取向。假如高官接到指令,要推行一種有預設意識的教育,其實可以選擇默默耕耘,埋頭苦幹去推行,但卻在一個公開場合,有意把問題攤出來大事宣揚,糾正民間一些「錯誤」取向,明說不洗腦,實際就是洗腦了。

其實洗腦也不一定要忌諱,說到底是一種思想教育而已。活在一個特定意識形態的範疇,當然要接受這種意識形態的模塑。偏偏高官腦海裡卻未必一定不存疑,因而要引用《論語》(其實真正典出《禮記.中庸》,而非《論語》)孔子的話,說做學問的五種工夫:博學之(要懂得多的知識)、審問之(要用疑問的態度看資訊、增潤知識)、慎思之(小心思考)、明辨之(明辨是非)、篤行之(認為對的東西就要堅持),如果真的經過這五種工夫,的確不用洗腦的,但卻未必會得出高官想要的結論,預設目的的國民教育也未必能有效推行。高官想要大家得到的是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國民教育,還是不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只要大事化小,輕易越過爭拗,按官方旨意切實「篤行」的國民教育?說話這麼轉寰抹角,包含著一些「歷史沙石」,就不如京官說得爽直:「就是要洗腦」。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