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趨勢,緊握轉機

16/10/2007

據說,初中全面推行母語教學有了一個轉機,原因是:未來幾年中學生會大減約二萬人,隨時有超過一百所中學面臨殺校威脅。流波所及,估計最少有三十所英中達不到固定收生要求而要「落車」(改為中中)。其次,用英文教通識科也頗令英中「頭痛」,因而部份英中不再堅持中英教學語言採「一刀切」的分流。

政策發揮效用

母語教學在基礎教育中更全面地推行,與其說是「轉機」,毋寧說是「趨勢」。「趨勢」的形成,出生率下降,造成適齡學童人數減少固然是因素,但政府政策逐漸發揮效用,或許更佔重要成份。政策之一、維持成為英中要強化三個條件,當中自然以要確實收到85%學生可用英語學習的難度最大。更多英中「落車」,自然擴大母語教學優勢。政策之二、最近一年,中一收生要「封頂」,學校不能超收多於40人一班,自行收生的靈活度減少。自行收生可以「左揀右揀」,三數個經過篩選、語文學習質素得到確保的名額,對適合用英語學習的百分比提升有一定作用。學生「貯備」減少,代表「落車」風險增加。政策之三、最近一兩年,為提升中文中學英語學習水平,政府加強對提升英語學習計劃撥款,數字據說可達三百萬之數。這項被英中評為「傾斜」中中的撥款政策,對英中和中中的流轉過程,自然也會產生相當效用。

當然,如果再配合教育制度發展的大趨勢,三三學制如箭在弦,完成中學以後兩次公開試合而為一,未來評定學校水平已不再斤斤於會考或高考成績,而概以「入U率」為指標。「入U」的先決條件,以學科為主而非以英語科為主。母語教學有助學科成績的提升,學校明白箇中道理,學習語言的堅持,程度相應減低。

先學科後外語 

一直以來的教學運作,強化以英語學習,是真正推崇英語教學的效益,還是只利用英中招牌作招徠,目標為吸納較優質學生,識者可自行判斷。但教育當局提出「母語教學,學好英語」的指標,卻沒有什麼值得非議之處。筆者一貫提倡母語教學,卻不否定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若果真要否定英語,無疑自絶於香港雙語學習的優良傳統,也是自絶於普羅市民(尤其家長)的期望。只是學習也應有個優先次序,學科學習排先,英語學習其次,斷無理由因學習一種外語而犧牲學科精神內涵的攫取。

三百萬對提升英語學習效益能有何助益,暫時不是時候作判斷。但得到撥款的學校無疑做著很有意義的嘗試。有些學校用以聘請老師,使英語科可以小班教學;有些用作購買網上學習教材,提升主動學習的靈活性;有些用作設計教學活動,針對個別實際情況進行拔尖補底。

「母語教學,學好英語」,既不違反教學原則,也有利雙語學習實況維持。如何協助完成、優化這個目標,而非處處挑剔留難,多看大局而非只顧私利,似乎是負責任的教學工作者應反思的課題。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