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學課程中國語文科選錄黃國彬教授《聽陳蕾士的琴箏》一詩,教學兩方皆引以為苦。這首詩中,作者用了不少意象和比喻,希望把琴音具體化,但卻把不少年青學生弄得頭暈目眩,不知理解應從何入手。據說後來作者接受報章訪問,同意這首詩的確難,並「先向你們道歉,對不起,要你們考試考得那麼辛苦。」
寫詩而要向讀者(考生)道歉,的確罕有。從創作角度看,其實詩歌也無須這麼多所謂意象和複雜的修辭技巧。碰巧黃教授寫過《如果杜甫在中大》一文,應對杜甫有些認識,不妨用杜甫一首詩歌來做說明。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這是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的第五首。在這詩中,寫暮春(「江春欲盡頭」)時作者杖藜徐步看到的景致,包括柳絮飛舞、桃花飄落。他用「癲狂」和「輕薄」來形容這兩種植物,的確少有,但卻生動。而且「癲狂」和「輕薄」,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形容,配合起來就很逼真細緻。
不止如此,整首詩的畫面,就表達出作者對春天逝去濃濃的傷感,也蘊含詩人對人生飄泊無依的無限感慨。
簡簡單單的28字,就充滿了感染力,而且都是直白的陳述,不用什麼意象和比喻,都可以成為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