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不勝精神生活

「這世界公平嗎?」,大概很多人都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也有過很經典的質疑:「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這是在記述了善良人伯夷、叔齊餓死、顏淵「屢空」「蚤夭」,但盜蹠卻「竟以壽終」而提出的發人深省的叩問。

但,問題有答案嗎?未解答前,不妨先看看下列耳熟能詳的說法。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看清楚嗎?三位前人的說法,綜合來說就是:人生,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價值更高的東西,不是用物質可以收買,甚至要犧牲性命來維持,也在所不惜。

這是很崇高的理念,未必人人可以效法。精神生活勝過物質生活,不必陳義過高,或者「貼地」一些,可找些例子來說明。

比如有錢人花費大量金錢,找尋世界級美景,不惜跋山涉水,尋幽探勝。儘管是到此一遊,但不出十日八日,總得離開,對自然美景的玩賞,或能朝夕相對,可能不及勝景附近居住的貧農人家。

又如鉅富購買名車,毫不手軟,車房中有勞斯萊斯、林寶堅尼、法拉利等名牌,每次出行,不知要司機開那部才好。但我教過的一位學生,自小渴望駕駛。畢業以後,他辛勤工作,用賺取得來的金錢購買一部廉價二手車,對之非常珍惜,細心護理,閒時風馳電掣,樂在其中。

以前皇帝,離宮別苑處處,後宮佳麗三千,為每晚不知臨幸那位而感煩惱。但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真誠相愛,即使皇帝也未必能享受箇中情趣。相聚是虛情假意,對愛情的堅貞不渝,或許及不上一對貧賤夫妻。

承認並接受這些例子,你大概可以知道生活境界人人不同,或許會覺得「這世界公平嗎?」這類問題其實是不難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