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齡的理解,是很個人化的事情。看到太陽下山,悲觀的人會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樂觀的人卻會認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鍚《酬樂天詠老見示》)。
不同的理解,又會決定不同的人生。現代社會,機制嚴密,要在職場、名利場脫穎而出,要考慮不同客觀因素,一將功成萬骨枯,始終是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如何處理失敗,就看你的IQ和EQ了。
其實人是個人生命的掌控者,有些人敵不過社會機制,很早便思急流勇退,做自己喜歡的事,可能最終成功的會是這類人。
滿足人類單純的慾望,不牽涉名利於當中、藐視別人眼光,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蘇軾出行遇到風雨,他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理解人生不過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見《定風波》),要經過豐富人生閱歷才能達至此境。他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個美婢柔奴,交談中知道她從萬里歸來,讚賞她「萬里歸來年愈少」,也深被她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見另一首《定風波》)所感動。這也是一種「逆齡」的思維。
這些,其實都不為金錢物質或權勢所操弄。
這當中,要有看透或看破的能力。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是䲷雄式的不認老,是充滿物質、權力慾望的思想意識,不能學,也不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