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考源

記載這句話最早的文獻是《戰國策.趙策一》:「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後來《史記.刺客列傳》參考《趙策》,增潤為:「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說這句話的人是豫讓,是因欲刺殺趙襄子而說的話。

古代的刺客,大概文化水平不會太高,「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按理不會是豫讓的「原創」,應是隨口說出一句流行術語——何況這句之後還有一句講究對偶的很文雅的句子。

豫讓說過這句話,應是無可懷疑的,因為這句話也出現在同樣是刺客的聶政事跡的記叙中。聶政成功刺殺韓相俠累,「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決心自殘以隱沒身份。但聶政的姊姊聶榮挺身而出,確認聶政身份,並說:「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絶從,妾其奈何畏沒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

這裡引述「士為知己者死」這話,很應景,用來對應同為刺客的豫讓故事,便是很合邏輯的推斷。

但豫讓之前,究竟誰說過這話,就很難稽考了。翻查文獻,漢代的劉向《說苑》記載了一件事:「生我者鮑子也。士為知己者死,而況為之哀乎!」說的是春秋時代的鮑叔牙。據《維基百科》,鮑叔牙卒於公元前644年,豫讓卒於公元前445年,二人的生涯大概相距足有200年的時間。那末,「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的出現,就應最少推前200年了。但問題是,劉向的書,所說的未必是原文,其中有不少是後人加添的。比如,同樣是記載鮑叔牙,《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兩個文獻,都沒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後續。而且,據《管晏列傳》,「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完全和「為知己死」無關,可見《說苑》並不能盡信。同樣地,「士為知己者死」,早在豫讓之前200年就出現過,同樣也不能盡信。

不管如何,「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記述了人類操守中的某些德性,很有啟發性和概括性,所以流傳了很多年。誰說過?文獻記載最早應是豫讓。再往前看,就未能推斷了。但應該確定,豫讓也不是說這句話的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