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同事問可否教她的女兒學寫書法,問理由,說「字寫得好些,考中文科都高分些啦。」婉拒了,原因倒不是鄙薄其功利動機,而是未想過用私人時間教人寫字,何況我只是一個書法的愛好者,距能授徒的名家還遠。
但這也帶來深刻的思考:字寫得好,考中文成績好些,或許只是直覺。寫好字會給人良好觀感,但相信用心答好題目,所得分數也應較字好優勝。現代人還需要字好嗎?不少人會有這樣的懷疑。科技時代了,現在執筆寫字已漸被電腦或手機代替。要編印文字,電腦中甚麼字體都有,大小和其他設計悉隨尊便,靠手寫感覺上已很落伍了。
但仍有人愛好書法,原因大概和實用無關,而只是一種個人喜好,或作為培養某種修養的方式。我學習書法,當然走過一段艱苦漫長的路。回想有系統地接觸這種玩藝,應回溯到1974年我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有同學介紹新出版的《書譜》雜誌,月刊,購買了創刊號,可說一見傾心。這本由書譜出版社印行的刊物,是很用心的製作。每期都有些書法特輯、不同書法原理、作品的介紹文章,和時人的創作選錄。最特別是每期都選刊一個流傳不廣的名碑。還記得第一期刊出唐代書法家李邕的《法華寺碑》,行楷名品,印刷質素以月刊來說已是很精美了。每期刊物到手,總是愛不釋手,總可消磨多個永晝。執筆寫字是很後期的事,沒有拜師(也無師可拜),當然可以大大聲說「我以碑帖為師」。也是實情:窮學生要弄幾個印刷不太講究的碑帖回來也不是難事,就這樣,甚麼《史晨》《禮器》、《張猛龍》《張黑女》,以至柳公權、歐陽詢等,喜歡就臨摹,或許這就是根柢吧。以後的事,相對是較專業的,不提了。
藝術會使人變化氣質,書法這種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造型藝術,也同樣可使人變化氣質。特別是書法的內容,每每會是些詩詞或格言,寫得多,人的情緒感懷深入當中,更能起些潛移默化的效果。但這歸究也是很個人的事,有人未入堂奧已打退堂鼓,不要說甚麼享受過程了。
當然有人仍會拋出甚麼「字是人的衣冠」這類冠冕堂皇的說法來「勸字」。但對不起,所謂衣冠,古今美學定義已不同了。時下年輕人喜歡隨意,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反覺「老土」,要來個蓬蓬鬆鬆才較突出。穿上身的衣服,總要偏窄才算時尚。穿衣不需講究舒服,要衣不稱身才引人注意。要他們寫手好字,倒不及要他們管好自己嘴巴不說那麼多「粗口」來得迫切。何況,要學生哥寫好字,老師也應做個好樣板。我就親炙過不少「字到用時方恨醜」的老師「板書」,當中不乏是教中文的。在這情況下要對學生指指點點,不怕學生用韓愈的說法「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將你一軍」嗎?
但也不用太悲觀吧,香港學校沒有把書法作為學習內容提倡,要日常這麼忙碌的學生自學,也算是強人所難,實在不合情理。倒是商業社會為了宣傳效果,也知道美的東西可以感人。最近某快餐集團宣傳「大師級义燒」,就用賣座電影「一代宗師」題字的構圖方式書寫(作者是否同一人就沒深究了),當然知道宣傳品的文字筆劃牽涉些少「書法」,會較電腦印刷字體吸引。
你有沒有乘搭港鐵?每天你所乘的列車停站,看到每個不同站名的「書法」,你是否滿意?如果覺得還有改善空間,證明美感這東西,有時雖算主觀,但卻並不抽象。
當然書道淪喪這樣的重話我是不會說的。喜歡寫字的人,不用說有寫字天賦的人不會隨便捨棄毛筆(或新添硬筆品種),就正如喜歡演戲的人不會隨便離開舞台、喜歡打球的人不會隨便離開球場一樣,無須強迫,也無法制止。當然如何普及,還有思考空間。但要個個都寫好字,或以此為評鑑標準,在現代社會中,不止難能,也不需要。
17/1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