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電腦化了,還怕寫中文?

有人說,中文由於是用方塊字構成,排列起來有邏輯性,對邏輯思維的訓練有幫助。中國人的數學腦袋比較好,所以歷來產生了不少知名的數學家,這和他們自少用中文學習有關。有沒有科學根據,不知道,但中文由於構造的特殊,因而具有較佳的圖像性和聲律美,則是不爭的事實。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是把複雜的圖像簡化濃縮,最後用線條來表示。由於象形是其中一種普遍的造字方式,因而圖像性較豐富。就以「凹」和「凸」兩字為例,世界文字中,沒有哪一種有這樣形象化的表述了。其實獨體的象形字,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形象美。較深的字,愛好書法的人都應聽過《爨寶子》和《爨龍顏》兩個名碑,就以「爨」字為說吧。這個字粵音讀「寸」,書面語解燒火造飯。《說文解字》解釋這個字的構成,是把瓦製炊具(甑)放上竈口,並把點了火的柴木推入,煮熟食物。現在中文字的「爨」字,大概還能把這幅圖像清晰地表述。當然這個字是29劃,要寫(而且要寫得沒錯)是極之困難的。

要寫字當然沒有英文這麼易。比如apple,怎樣說都比「蘋果」易寫。但「蘋」字是形聲字,形符是「艹」,聲符是「頻」,看這字的類別(「艹」字頭)就知這和植物有關。而「果」更是果實長在樹木上的狀態。這類文字的造型美、意象豐,應是拼音字的apple無法達到的。

中文字一字一音,而且字有平上去入不同聲調,朗讀起來字字鏗鏘,構成一種聲律美。中國的韻文就是利用這種文字的聲律特點造就出來的文學作品,聲情兼具,特別動人心弦。中國的唐詩宋詞在世界文學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是沒有一種文字能把聲情如此細緻含蓄地融入作品中。唐詩宋詞的形式美,也只能用中文才能表達出來。今日的家長都希望子女能背誦些這類作品,就是他們自己自少也曾受感染的緣故。

但語文學習要包羅講、讀、寫和聽幾個範疇。學習中文,講、讀和聽的優點未必輸蝕於拼音文字,但說到寫,就肯定被技術擊倒了。你寫apple,肯定快過寫「蘋果」,就算你出動到簡體字的「苹果」,也無法匹敵。至於類似「爨」字的深字,動輒20多劃,還得注意其結構佈置的規範,未寫先輸,應是沒法不承認了。

但自電腦普及,中文輸入法流行以後,中文字難寫的情況又有些改變了。現在用拆碼方式,把一個結構複雜的中文字,用英文字母拆解。如用倉頡輸入法,最多5碼,大大縮減書寫的時間。就以本文題目「都電腦化了,還怕寫中文」10個字做例,我用筆逐筆寫,花了40秒時間;即使「电」、「脑」、「还」和「写」幾個字用簡體,最多也是節省幾秒時間。但用倉頡輸入法,只消10秒便打出來了。上文所提的「爨」字,29劃,但用電腦,鍵入「HBDDF」幾個碼就可以了。當然未必人人有我打字這麼快,但工多藝熟,假如常用,速度問題最終可以解決。何況除了倉頡輸入法外,還有其他方式,各適其適,各取所需,增加速率的成果一定能達到。

這麼樣,中文字難寫的缺點可以改善,但其形象、意象以及聲律上的優點卻可保持,捨短揚長,被廣泛採用仍會有其價值。

是不是人人可以有電腦?這點也可放心。看看現在的城市,應是一人一手機了。大多數人用手機WhatsApp傳訊,不用是追不上潮流了。人們多用輸入法,少用手寫板,就是貪圖方便。

現在很多香港學生自少放棄學習中文,當然原因複雜,但中文難學也會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世界不少地方的人都開始覺得,學曉中文有其好處,你本地人有其便利,反倒放棄學習,是否有些可惜?再看看從用的角度,中文最難的書寫部份也有改良的契機,不順勢掌握,是否辜負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明?

                                                                                                                                   24/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