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呎磚頭有何魅力?

7/3/2017

常言「別讓600呎(或500呎)磚頭困著你的青春」,我不會視這為挖苦的說話,而著實是有頭有面的前輩送給年輕人的諄諄勗勉之辭。

但在香港,青春不受困,卻可以怎樣?照理說,年輕人應是有幹勁和理想的。不甘於受現實的束縛,對個人前途應有一定的看法。就談事業吧,辛辛苦苦受過教育,努力苦拼,總想在職場有一番作為,或發展個人興趣。但香港從來都是職業類別高度集中的社會。金融中心,自然從事財經商業「最發」。等而次之,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報酬,社會地位也不低。如果想拿職業結合興趣,恐怕成功者不多。就以文化藝術為例,總有一定數目的人有這類興趣傾向,但商社會可供發展的機會卻不多。過去讀文科多做教育,但隨著適齡學童減少,教師行業也很「難撈」。有說合約教師累積人數以千計,縱使不都是朝(學年初)不保夕(學年尾)的職位,但兩三年一轉,有幹勁都給摧殘得破落了。

你有藝術天份,不論繪畫或音樂,大多數都以授徒為業。但專業教師積累愈多,行業競爭也愈盛,學生即使有要做靚個人portfolio的誘因,但漸漸也覺學生人數不夠分配。有人說讀音樂的學生,一生人最大成就的一天,就是大學畢業禮舉行、可以戴四方帽的那天,說得輕鬆,卻頗辛酸。

不知幾時開始,「磚頭」成為人們成功的代名詞。香港的超級富貴,都是大地產商。平人手頭的物業積得愈多,也愈是財富的象徵。家傳幾十年的物業如餽贈子孫,包保子孫富貴無憂。現在流行說「成功靠父幹」,不是說假的。

年輕人希望買樓,不止是虛榮,而是個人經濟生活的蔭庇。近年香港樓價如坐火箭般上升,上不了車的恐怕再與「車」無緣了。偏偏地產商最能與時並進,為滿足普通人置業理想,房子愈「劏」愈細。現在有約200呎的蚊型盤,不止廚房開放式,很快連廁所也要開放式了。這類實質上是「劏房」的單位,卻有個「精品住宅」的雅號,室不嫌陋,最緊要有。現在房子作為商品,醒神稱呼也層出不窮,甚麼「意花園」呀,「海之戀」呀,真夠浪漫啊,年輕人如何抵受得了?近一兩年美國展開加息潮,預計今明二年合共會加息共7次。有銀行界估計加息令置業者增加約30%供樓開支。但某大地產商售樓主管居然公開說,今時今日講加息已經「out咗」。這些言論,對無殼蝸牛來說,是否只能增加「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的悲涼?

 

「別讓600呎(或曰500)磚困著你的青春」,但不困又如何?創業嗎?租金這樣貴,未做已先輸了。或者從事創意行業吧,但市場何在?香港一貫奉行填鴨式教育,人人爭逐名校,沒能進入的,起跑線上輸了,就連讀過名校的人脈也一併輸掉,人生注定艱困。香港的大學學位長期不敷需求,近年也有不少給了海外生就讀,本地學生競爭愈來愈大。有人說有大學學位未必是找好工的保證,但沒有大學學位卻連找好工的門檻也跨不過。升學路途受阻,你叫他們不要青春受困,說得都好沉重啊!

 

所以,「別讓600呎(或曰500呎)磚頭困著你的青春」,如果還是關心青年的發展路途,不是挖苦的說話,那就應把說話的重心對準不合理的社會現況和教運作,祈求改變,並且變得溫情些、貼地些,才不致令「手無呎磚」的年輕人心靈再受一次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