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的「核心價值」

14/3/2017

教育的目標是培訓人才,這是教育的「核心價值」。香港教育自然也以培訓人才為最主要標的,所以能否有效達到這個目標,也體現了「核心價值」能否彰顯。

香港由過去的殖民地政權,過渡到特區政府,在教育體制中,都是設法去製造人才,迎合社會的需求。教育過程包括了課程的設計、成績的考核、學校制度的確立,以至教學的運作,都是思考如何利用最有效的資源調配和實效操作,去達到最佳的目的。

過去的殖民地政權,沒有在「政治」上給予甚麼提倡,學校的設立,就是用最節省的經手段,去培訓適合香港特殊性的人才需求。這類人才之要有特殊性,並不在於甚麼「全人教育」,而著著實實是去訓練如何能最有效地把「教育成果」彰顯在工作世界之中的受學者。

比如說政府架構中,最需要的是文職人員,哪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訓練足夠數量的人,能夠有效率地處理文書工作。這些人要有良好的中英語文讀寫能力,所以學校課程就在這方面做了良好的配合。中文寫作要流暢熟練,如能包含少量的文采會是更理想。英文也一樣,表達出來文意清晰,沒有詞彙和文法的明缺失,那就粗略過關了。由此而配合的課程設計,應是較重視語文的基礎訓練,所以中文課有一大堆的範文,希望學生從經典作品中吸收養份,也學習如何寫好句子和段落。英文也很重視文法的訓練,因為這是學習外文的基本功。那個時候,口語溝通沒有太大的市場,因為文書工作不需要說話,「老細」是外國人的例子不多,相比於讀寫,講的要求較低。作為母語,也沒有處心積慮去培訓甚麼「獨立思考」,所以口語訓練都要靠邊站。

由於教育要講求「即食」的效果,所以教學方法沒有甚麼啟發性,一味灌輸就是了。看看以前的數學科,那有甚麼循序漸進的啟發設想?小學初期背乘數表,很快便懂計乘數了。長大些,一大堆的數學公式,完全背誦,包保計算事半功倍。其他學科,思路都很近似,一致的目標是用最經濟的時間吸收最多的知識,方便「職場」應用。

時代逐漸發展,人心的變化當然沒法制止。特區政府成立前後,迎來一連串的教改,但不管改變如何,為社會量體裁衣,訓練足夠數量和切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這個目標始終不變。現在社會人士很反對操練的教育方式,但相比於過去,現在的操練其實也不是嚴峻很多,最重要的問題是操練如何能得到「效益」,例如在公開試中得到好成績、能順利升上大學、能在職場得心應手……,有這種結局的操練,相信沒有太多人反對。就如現在很多家長喜歡送子女進國際學校,逃避壓迫性教學、爭取愉快學習、加強發展溝通,諸如此類一大堆理由。但實際地想想,這些家長如能成功讓子女考入拔萃喇沙之類的名校,他們會如何選擇?還會介意一切傳統學習的缺點嗎?

所以某程度的操練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人類所長,並配合競性社會需求,而最主要的,畢業以後的人生「延後利益」可以確保。現在不少家長對就讀國際學校的子女不無擔憂,主要是讀這些學校,首先要「棄」中文。知情人士更說,相比於密集操練的傳統學校,他們的數學也算是半「棄」狀態(以學習成效計算)。整體學習心態較「hea」,某些時候、某些情況是優點,但調轉來卻可以是缺點,特別是工作世界中的即時要求,任何畢業生都無法不去面對。

回頭說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否一直用壓迫性的教學路線,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吸收最多的知識就最有效?這又未必,因為教學除了是灌入之外,也還需要消化,更需要吸收。我們要求一個畢業生,除了是不辭勞苦地完成要求的工作外,還需要他們用智慧、用效率去完成工作。如完成工作過程中更加上些創意和想像,當會更佳。

現在新特首即將選出,候選人都大談其教育政綱。香港教育其實不需要翻天覆地的改革,但卻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還原教育的真義,為社會訓練一批需求的人才,為社會的長遠發展奠下基礎。操練文化是否走過了籠,一般人(即使是操作教育者)都心知肚明的。要明白教育是培訓人,不是殘害人。你對自己的子女呵護備至,換轉個角色卻對別人的子女諸多刻薄,所求的是好好實踐教育專業,還是為個人和機構謀利益?

如何適當地實踐教育,維護香港教育的「核心價值」,專業教育工作者接受培訓,領取優厚薪津,當然責無旁貸要去執行和實踐。當中最重要的是有育人、為社會長遠發利益籌算的視野,而不只是把眼光放在謀取個人利益之上。今個學年到現在為止,已有十多個學童自殺結束生命,好好想想,孰令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