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016
本屆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選舉有兩位參選者,失敗的某校長在敗選感言中有一段話:「今屆選舉很多時被政治議題掩蓋專業議題,……政治專業與教育專業不同,……感謝所有支持者,希望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重回正軌。」
話說來頗有唏噓之感,但倚仗立法會選舉(即使功能組別)較能正視教育議題,也是一廂情願。作為一個「政治」選舉,立法會功能組別染有較濃厚的政治意味,並不是不常見的事情,情況也並不局限在教育界。
從政治制度設計來說,功能選舉由不同組別推舉參選者,成功的成為70位議員其中一位。但個別業界關心的事項,除了在選舉綱領中還會稍為提及以外,到了實際政治運作中,很多時便被迫消失於無形。這也是無可如何的,因為一個議會關心的是泛社會議題,所通過的議案,或所要求的撥款,不會只側重於某些界別。而成功的當選者,在議會中也很自然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代表,就正如港島區的直選當選者,議事便不會再局限於港島的視野,而以整體市民的利益為依歸。過去立法會少討論教育議題,太平盛世,也沒有太多撥款法案要求通過,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一種意見認為,功能選舉只是一個政治構成的過渡期,為普羅市民利益,最終是應該被直選議席取代的。《基本法》也是這樣規定,第68條便指立法會產生辦法,「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真正教育專業的推動,實際上應由學校做起。學校是教育專業的實踐者,學生應是教育專業的得益者。沒有人會說從事教育是方便從業員賺錢,或者校長、教師都是為了優厚薪酬而從事教育行業。踏得上教壇(也包括如何營造理想的教壇),就應以如何最良好地實踐這份專業為目標。
香港教育運作經年,有良好的規劃設計,也有完善的《資助則例》(官校運作也類同《則例》要求)監管。如果在任何一方面走樣,或被外間人士覺得違反專業,應是實踐者走過了籠,無視專業,哪麼改善弊端,就應從學校做起。
就以近年最受詬病的壓迫學習為例。現今學校,不少著重學能催谷。學校當局為提升學業成績,在教學上加強施壓,忽視教育是為學童的全面發展著想,這無疑是很違反教育專業的。學校不能自外於整個社會的訴求,追逐成績是建立學校聲譽、吸引學童就讀的直接方法,弱勢學校更是以此來維持生存的權利。要辦學,就很難不在學業成績的提倡上加大力度,這是教育從業者一向受困擾的地方。如何在成效的要求上和理想的實踐上取得平衡,便很考教育決策者的眼光。
學校的行政當局(主要是校長及高級教師)應是第一重關卡的守護者。作為校長,對自己學校的了解應最清楚。學生能力和學習要求應是相配合的,斷不應為求達到成績理想而無所不用其極。推行適合(當然最好符合專業)的教學政策,是社會對學校行政當局的基本要求。不然,用在教學人員身上的薪酬也不會訂得這樣高。
香港也有很多校長會組織,在教育議題上也應多發表看法,遇有教育局頒行或推動違反教育原則的政策,校長也應以專業者角色,身先士卒向教育當局反映甚至施壓,希望教育發展走上理想路上去。
這些都是需要前線的實踐者在專業的維持上點點滴滴去爭取和累積,使業界、特別是學童心智體能健康發展的訴求,得到應得的落實。
這些一切,便很難寄望一個教育界甚麼政治代言人來做甚麼了。教育從業者認識教育專業的重要性,努力去爭取和維持,是很好的事情。在4年一度的選舉中,刻意提出這項設想,讓多些人關注也很好。多些人意識到「希望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重回正軌」,即是對現狀還有較大的不滿,而希冀去改變教育文化,這是很好的醒覺,有心人應在教育專業的實踐上站穩腳跟,共同去創造理想的教育環境。選舉結果有人如願,也有人失望,但教育大門是打開的,專業實踐應是每人都應記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