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013
「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繼有開發機構退出,剛完成的試教也引起爭議。某報章做了些跟進報道:首度曝光的小學中文、數學和常識,以及初中生活與社會科試教範本,質素參差。有試教學校坦言範本欠互動性,批評開發機構不熟悉學界「行情」。
有這些問題,不得不講講歷史。電子教科書的建議,是上一任特區政府為抗衡教科書商「暴利」而推出的計劃。教育局「豪擲」五千萬讓大專界投標,希望能製作有採用價值的電子課本,取代傳統課本,讓書商試試被競爭的滋味。
電子計劃一開始便引起爭議。主責的副教育局長做不到甚麼成績,出席立法會會議也給書商玩弄。做這門生意的都是些外行人,有些投標成功的,在計劃開展以後發覺是無底深潭,退出的例子也有。但事實是,不只投標者是外行,教育局相關官員也是外行。
原以為電子教科書一出,書商就會「腳軟」,自動調低教科書售價,減少「暴利」,教育局打了勝仗,贏得市民喝采,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夢想。
教科書開發成本龐大,已經不是五千萬這個區區小數可以負擔。而且製作成功以後,也要面對嚴峻的運作問題。學校電腦網絡是否足夠支援?若要改善相關設施,動用金額大概超過億元。學生能否一人一電腦,而且必須是輕便的平板電腦?這些都是硬件問題。
軟件就牽涉到教學運作和效益問題。即使學童日夕對著發光的電腦屏幕會損害視覺這些問題不計算,但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著一部電腦,畫面可以隨意撥動,電腦畫面的花樣繁多,總教老師的面容吸引。而且教學過程,不單教師講課,學生也要聽課,要勤做筆記,還要隨時發問。老師為加強學生記憶,有時會把教學內容在黑板撮寫或提示,由學生筆錄。電子課本無法書寫,很多時把這種運作模式破壞了,學生只管對著電腦遊魂,連老師的眼神也少接觸,你說教學效果會怎樣?當然電子課本不會沒有優點,例如比較輕便,版面模式較活潑,揭頁比較容易,資料也可以做得較完備和有效。但教育是人的行為,不是機器的操作,這點是要正視的。欠缺互動,是電子課本的根本毛病,是推廣前應該想到的。至於有對試教成果不滿的學校指「普遍開發機構只是出版機構,而非書商,欠缺編寫教科書經驗」,是輕視問題重要性的教育官員所不能想像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