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選英文不會天塌地陷

17/4/2010

據報道大埔區某中學有十二名英語能力稍遜的會考生決定退選今年會考英文科,這在很多人認為是驚世駭俗的作為。一個立法會甚麼小組表示會跟進事件,我卻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

據說,學生不是完全排拒英文,他們會修讀商業英語課程(IESOL)。該校校長辯稱決定純屬學生自願,非受學校壓力,而且得到監護人同意。

教育局並不認同這做法,認為這樣做「並不理想」,接著當然是「學校應提供協助,讓學習進度稍遜的學生跟上課程」這類很「行貨」的勸喻了。

學生退考,很大可能認為應考會不合格。如果以每年英文科合格率百分之七十幾計,即是有百分之二十幾是英文科的失敗者。十二人當然佔這百分之二十幾的一個極少數。不應考有可能是逃避,也有可能另有盤算,像上舉學校的學生,英文成績稍遜,而志向也不是計劃升讀預科課程,報考較易合格的IESOL以便投身商界,剩餘時間集中火力應考其他學科,或許是適合他們的讀書策略。

是不是到了全面檢討英文科在中學課程中的位置的時候,我不敢說。但在不短的教學生涯中,看到英文科是不少學生的難關,過不了這關,意味整個學習的失敗,意味其他科縱使具興趣有好成績也屬枉然,對某些語文天份較弱,特別是雙語兼擅的天份較弱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

每年總有百分之二十幾英文科考生,不論學校有沒有給予適當的學習支援,最後的結果是在會考成績單上印上「1級」或「U」級的不合格成績的。這些人也不盡是升學無法,例如可修讀毅進,或初級證書課程之類,但總的來說,升學的途徑是迂迴而且曲折的。就業嘛,你拿「1級」怎比得上「2級」或以上的?這是人生的一個烙印,有學生思想或行為逃避,也是情理之常的。

作為一個第二語言,有必要弄得這樣艱深和學術化,而且所有考生必須劃一看待嗎?新高中制今年上馬,學生的選科有很大程度的放寬,例如不再硬分文理喇,選修科目有可觀的增加喇,配搭也有足夠的自由度,偏偏英文科卻反其道統一過去課程甲(較淺)課程乙(較深)的分別,讓所有考生去衝同一條線。

其實不是(也不能)每個考生都期望用艱深的英語去升學或就業的。香港需要頂尖的英語人才,升讀大學和世界學術接軌;從事需要中英兼擅的工商貿易金融行業,但同時也需要無須運用多少英語,但在學習過程中,處事為人態度和個人自信,不被一科外語的失敗所摧殘的人。

從這一角度觀察,有這麼一天,英語成為一個選修科,或仍然是一個必修科,但程度深淺可適合不同禀賦、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不同取向的學生,這會是新時代學習帶給某些少數人的恩賜。

今年十二位公然退修英文科的考生,期望不被看作搞對抗,而是給人看成實實在在去檢討一個學科存在方式的契機,使學習方式可以更加完善。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