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公開有失也有得

10/3/2009

有些數據或資料,被認為是頗為敏感的,公開或不公開,會引來不同的效果。

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公佈,其中一項規定是校方要列明各科的授課語言,但不可透露彈性班數目。家長可自行向校方查詢。

近十多年,中學各科有增值指標,是以會考成績與相關學生中一入學成績及預期會考成績比較,計算學科的增值或負增值情況。但教育局為防學校刻意以增值數據作宣傳,自2007年開始禁止在《中學概覽》中公佈增值資料。

本報主筆練乙錚先生在5/1/2009的文章中「強烈要求所有接受公帑資助的中學,盡它們納稅人的責任」,至少要公開某些中學會考成績資料。

以上的說明,牽涉彈性班數目、增值指標和會考成績,有要求也有反對公開的。到目前為止,不完全或不能公開,當有其背景因素。

純從事理探討,數據和資料愈清晰和愈開放,愈能看出事物的具體情況。牽涉公帑營運的教育事業,家長要選校,也要對學校有基本的知情權。如果一切數據和現象都搞得混濁含糊,目的是要彌補某些方面的負面形態(例如對學校不利的標籤),和社會希望資訊流通的訴求有些背馳。

這些理論不能說沒道理,但放在教育運作的現實來看,卻還應該有較深層的考慮。不能公開彈性班數目和增值指標,是怕個別學校拿來宣傳,加強了學校的標籤效應。此憂慮有根據,但想法卻建基於認為標籤就是壞東西,所以要用政策來協助模糊化。但從另一角度看,標籤的形成,卻又是學校成效表現的一種說明方式,是不能隨便賦予或取替的。就目前的社會現象看,能開一班以上的彈性班,應該就是學業成績較優秀的中中;增值數值愈高學校,也就是教學效能較優秀學校(成績是否靠催谷而來是另一問題),這些都是家長選校的重要依據。

至於會考成績,和上兩項數據也有密不可分關係。高增值學校沒理由會考成績會不前,這是基於一個相對比較。但彈性班數目多少,和會考成績卻不一定成正比,可能鼓吹用英語學習某些科目會導致該科會考成績下降。

這些探討,其實應交給家長來考慮。考慮的基礎,應建基於較透明的資訊。

教育局也明白資訊不可以(或不應該)完全保密。微調方案容許「家長自行向校方查詢」,只須一個電話,有彈性班的學校會樂於奉告。有報道指教育局「不排除考慮再公布」增值指標及派位組別(見《星島日報》2/2/2009「教育點評」)。而會考成績,數據好的學校已選擇在學校外牆的巨型海報上,或在校刊中公開了。

一種意見認為,數據太公開,會對較弱勢學校不利。比如說,要公開會考成績,一些派位組別差的學校,接收了質素較差的學生,會考成績自然較差。但隱瞞了會考成績,是否代表這些學校得到適當的「保護」?我看又未必。從較正面看,會考數據以外,還有增值指標;再說遠些,還有管理效能,還有家校合作,還有多元化辦學理念……重要的是讓不同資質、不同稟賦的學生在適合的環境中成長。反倒是數據弄得含含糊糊,學校報喜不報憂,資訊的真確性反而受質疑。那個時候,「保護」得了學校的定位,保護不了家長的知情權,保護不了嚴苛的教育現實。到時最受害的,應是選錯學校,或被誤導的家長和他們的子女。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