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2018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讀書有壓力,工作也有壓力。壓力大,自然想方法減壓。減壓之道,很多人會提出:例如多去海外(負擔不起,郊外也好)旅行、聽多些音樂,以至多吃甜點、多做運動等。這些方法,用處還是有的,但只是外道,所起作用時間短暫,完成了很快又要面對壓力。竊以為,要根本地消除壓力,得從思想層面入手,即所謂換腦筋,把整個人的價值觀改變,減壓才徹底。真有這種好方法?有的,讀讀我國古典名著《莊子》,如果你認同其價值觀,個人身體力行,思想和行為都會起些變化——是好的變化。
讀《莊子》,可以得到以下認知:
一、人類渺小,時間無窮。
《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又《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人往往覺得自己大有能力,一生雖不過百歲,但可創造很多豐功偉業。這只是莊子眼中的「小知」,幾十歲寒暑,不要說和大自然比,就是和冥靈、大椿比,都渺小不堪。四海夠大了?但和天地比,就像蟻穴在大澤裡一樣。中國在四海之內,也不過像小米在大倉中一樣而已。能看透這點,在世只要尚算豐足已很好,還爭什麼?有這看法,不要處處向上爬,壓力便起不了作用。
二、人不能追逐無窮的欲望和知識。
《逍遙遊》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類生霸死霸,到頭來發覺掙得很多無用之物,或十世也享不盡的錢財,但「一日無常到」,才「方知夢裡人」。知識也是如此,《養生主》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追求愈多知識,只為自己製造險境,終究無補於恬淡生活的建立,而日日為壓力所困。
三、無用是大用。
《逍遙遊》用大樹做例子:「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很多人追求自己「有用」,但心願未嘗,老之將至。何況是否「有用」,也是人評而非自評。在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功利社會,「有用」是否真能有合理果報,也很成疑。所以自小立志不做「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寧其死為留骨而貴」的神龜,做「生而曳尾塗中」的平常龜(說見《秋水》),反倒獲得自由之旨。能自由,就無壓力矣。
四、不要違反自然。
《馬蹄》中說馬的蹄可以踐踏霜雪,皮毛可以禦風寒,吃草飲水,翹足跳躍,這是馬的真性情。但自有伯樂出現,說他「善治馬」,對馬加以諸般殘害,卻令馬死去大半。《秋水》篇也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不要用人為的方法去毀滅天然,也不要因貪得而去求名聲,扭曲個人本性,這是遠離壓力的基本認知。
五、知識有時會被有機心者利用。
《胠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世上最聰明的人,很多時為更大的利益團體(大盜)儲聚;所謂的至聖,能有不替大盜守備的嗎?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被利用?莊子認為「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或許這會比較極端,或被譏為破壞文明規制。但人如果安份守己,不去作非份利益的爭奪,每天起牀都心安理得,活得自在,那壓力就會遠離你我而去。
六、人世凶險,凡事要隨機應變。
《山木》中莊子設想在樹林中,一些枝葉茂盛但木質差劣的樹,不為人所戕伐,正因其「不材」,但卻「以不材終其天年」。在朋友家中,友人命僕人殺雁饗客。僕人問:家中有兩隻雁,一隻很生動活潑,另一卻病不能鳴,究竟應殺哪隻?主人毫不猶豫說殺哪隻病雁。這樣,木以不材終其天年,雁卻以不材而死,哪人生是不是很沒準則,無從掌握?莊子說「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人要隨機應變,不要墨守成規,才能「免乎累」。謀取個人出身利益何嘗不是?今日需要的,明天或許已成冗員。你一直以為自己能承受諸般壓力去謀個人前途,但能確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你能奪取足夠的回報嗎?
以上這些說法,你覺得沾染得多,會消磨你的意志,無助你在人世間爭權奪利,哪就由得它吧。但想想人生存是為了什麼?名和利的累積到頭來對你是禍是福?要踏著別人的肩膊向上爬、陷害(或只是利用)別人的忠良而去滿足個人私慾,你又可以忍心嗎?《逍遙遊》中哪隻「中於機辟,死於罔罟」的狸狌,和體型龐大卻「不能執鼠」的斄牛比,下場是很不同的。如果你有聰穎的人生透視,去做明確的人生抉擇,不要說減壓,壓力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