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1/2013
有些年青人,讀完大學矢志不想「教書」;也有些進入教職,但被折磨幾年,職位轉徙不定,提起「教書」都怕怕的,希望「轉行」。
是教育行業起了質變嗎?我不敢說。但看看現今有些學校,晚上九時教師還未「放工」;新晉教師經常被壓榨,月月要「查簿」,隔月要「睇堂」,我想有這麼多教師患上抑鬱與焦慮,不是空穴來風。
教師本是一種專業,是要「領牌」的。教師的「牌照」,來自在大學中修讀和中學相關的學科,符合專科專教的要求;來自修畢教育文憑,有專業的培訓基礎;也來自在政府的教育部門做了登記,領取了檢定教師的核准證。
理論上,一班學生交到合格教師的手中,是完全能夠應付得來的。工作指標嗎?在同一所學校任教多一點時間,新舊老師經過磨合,達到學校要求也不是難事。專業教師用公帑支薪,薪效掛鉤,但如果其所教之「效」受外來無理的干擾,以致工作精神不集中,或把心思虛耗在應付從上位者所給予的壓力之上,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偏偏這種社會資源的浪費,發動者就來自同樣是仰賴社會資源的挹注才可支薪的學校管理者手中,這當中既矛盾,又弔詭。
不同學校都面對不同的壓力,這點我相信。但政府很大的經費支付給教育從業者,在佔據學校資源為數也不小的管理層,如果不用有效率的手段去達到預期目的,真的愧對優厚的薪酬。
有效率的教育,是在教者樂於施教、學者樂於學習之中獲得的。沒有「師勞」而「生逸」,能夠得到教學效益;也沒有「師勞」而「生勞」,同樣能夠得到教學效益。只有在學業與休息、學業與遊戲、職業與閒暇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得到教學效益。
當然勞役教師,未必就單單著眼於教學效益,有時是有權者要用某種方式去令他們的權力得以彰顯,那就只能在加強教學的施壓之上獲得。有那個校長不是由教師出身的?他們都應熟知怎樣去演活一個教師角色,才能同時令師生兩利。試想想飽受勞役的教師是校長的子女,勞役的力度我想是要大大減退的。這歸根究柢就是一個心理而非需求的問題了。
教育當局如果知道有些學校開門直至晚上九時或更後,是要讚許學校克盡厥職還是譴責有關人士虛耗電能?同理,一間學校如果教師團隊經常流動,或新入職不久就會轉職的,校董會是應誇讚校長要求嚴格還是譴責搞亂學校行政?
不要再做偷走了教育專業、教師健康的人了,歸根究柢的原因是你們沒有這樣的權力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