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令教育的綠化和活化變了質?

1/6/2016

香港城市大學在5月27日發生恐怖塌天台意外,胡法光運動中心重逾數百噸屋頂連綠化草被、巨型金屬支架及石屎整個塌下。幸運地在場人士及時逃生,只造成三人輕傷。事後報道指城大近年一直推行綠化運動,但很多天台改變用途的設施沒有入則申請,變相是僭建。有關事情正深入調查中。

5月29日晚上,正進行活化工程的中環荷里活道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一幅8公尺乘10公尺的磚牆連大量鋼架建材突然坍塌。事發後消防員在瓦礫堆進行生命探測,猶幸沒有傷亡意外。據中西區區議會文件,早於一月已提及事發的宿舍「狀況較差」,發展局亦一早知情,沒有及時應對,造成今次意外。

近年政府大力推行建築物綠化工程,又加強舊建築物活化,原意是改良生活質素,加強古物保育,用意非常良好。但工程如果沒有適當配套,盲目從事,在未獲其利前便先見其害。

這不禁使人想起,作為教育政策,近年也有原意並不為惡,但發展出來,卻形同僭建;或企圖活化舊制度,但目標未成,卻帶來不小遺害的。

想綠化(改良舊制)卻變成僭建的,副學士是表表者。副學士是2000年前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的教育政策,希望藉此增加具大專學歷人數。課程由大學相關學院提供,副學士畢業後,成績達標者可升讀大學本科課程,完成學士資歷。這類中途接駁銜接大學的修讀方式,在先進教育國家非常普及,目的是讓考大學失敗的學生有另類晉身之階,只要能力達標,完成大學的理想也可達到。當然有較多高學歷者,整個社會也受惠。

但副學士的設計,先決條件是大學學位足夠。在香港,大學學位嚴重不足,高中升大,原已「爭崩頭」,加上近年國內學生考讀香港的大學名額增加,大學已無法騰出較多接駁學位讓副學士升讀。副學位由創設開始,學生缺乏升遷機會,不死不活的讀完兩年便告終結。這類學位即使最初理念良好,但建設起來卻險象環生,就像沒有入則的建築,坍塌的危機一直存在。

根據調查,真正能憑副學士升讀大學的,不足十分一,七成畢業生月薪低於1.47萬,和中學畢業者幾近沒有分別。但修讀副學士,很多仰賴政府資助,未讀完已負債。在職場中沒有好發展,升學前途受阻礙,近年修讀人數下降,不少院校也有收生不足壓力,停辦課程日漸增多。政府不聞不問,使本來應是正規建設一部份的內容變成僭建,坍塌也許是唯一路途。

教育活化,直接資助與國際學校又是另一表表者。過去政府推行教育,很依賴資助教育方式,官津補成了教育的主流。這種設計,學生選擇少,政府負擔重。也是由教育改革始,政府大力推動直接資助學校,給予校方不少辦學的特權,令辦學成功或聲譽較卓著者成為學生的另類選擇。也是由於需求增加,近年政府也慷慨撥地設立國際學校,使渴求高質素的家長為子女的教育發展有另類選擇。

這類相比於單一化的活化計劃,原意不俗,但先決條件要有適合的社會環境配合。直資的設想,是希望有些學校不在學業上加強施壓,令學童有均衡的發展。要令這些憧憬實現,課程的設計、教學語言的運用、學生出路的提供各方面都要有適合的應對。香港的公開試,課程一貫艱深,考核方式呆板,而且極端功利。香港教學語言的運用,政策混亂,一時推行全面母語,但遇到阻礙時又想用「上落車機制」代替。但機制未實施,已被微調語言政策取代,美其名是沒有英中中中之分,但實際是加劇英中的爭逐。

現在的直資學校,其中一個受青徠原因,就因學校可自由選擇英語教學,但學生能力是否可應付卻被忽視。直資學生需要參加課程艱深的公開試,操練式教學不單沒有在直資學校消失,由於自負盈虧,學校希冀在教學上施壓,以求公開試成績理想,吸引更多學生,學習壓力可能比傳統官津學校還要大。

至於國際學校,政府更加一直不加監管,完全放任。學生是否適合這些學校、升學和就業前途怎樣、高昂學費可以換來甚麼成果等,完全由家長自行考量。雖云自己子女自己負責,但到了學生只懂英文不諳中文不能在職場分一杯羮,最終受害的會是最無辜的學生本人。政府制度上的縱容,表面卸去教育資助,節省資源,但卻把特區居民帶上一條教育不歸路。

綠化好,活化好,原本都立意為善,但同時需要有足夠的風險評估,也要有負責任的施行者,監察其運作,使其不變形變質。如果一味好大喜功,對負面影響不聞不問,建築物坍塌,只要不傷人,還可補救,但教育上不適當的僭建和活化,影響學童一生,出問題時想補救已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