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006
繼2004年和2005年分別在小三和小六舉行「全港性系統評估」,今年是推展到中三了。「全港性系統評估」又稱「基本能力評估」,據「官方」解釋其設立原則和作用是:
「了解各學校在中英數三科是否達致基本水平,促使學校結合評估數據與學校的發展需要,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計劃。」
「『基本能力評估』是促進學與教的低風險評估計劃,與中一派位無關,亦不是公開試。」
「評估的目的是為學校管理層及教師製造空間,運用評估數據,促進校內教師專業的交流文化,以積極態度去改善學與教。」
「學校已簽署『評估數據使用守則』,報告只供學校內部改善教學之用,承諾不可向外界泄露或作宣傳收生之用,更不應與其他學校互相競爭,比較成績。」
反覆說明,善頌善禱
筆者不厭其詳抄錄資料,不是意圖騙取稿費,無非是想從政策局的反覆說明中,指出這個測試目的只為掌握數據、認清問題、提供支援、增強成效。而且強調不是公開試,和派位無關,只以平常心面對即可。
然而,相對於政策局的反覆叮嚀,善頌善禱,學校卻有不同應對。
去年,有小學被懷疑參與「作弊」,考試當日有不少成績較差學生無故缺席。
教統局日前公佈,為嚴打故意缺席,若缺席率超過5%以上,校董會需向局方解釋。
有學校不惜耗資十四萬元購買包括應付說話及筆試評估的整套輔助服務。
出版商生意觸覺敏銳,最近一套套為應付測試的輔助教材、試題練習等樣本寄到學校,方便促銷。
教師勞心損智,為製作教材、擬定試題而奔波;中三學生聞操演而色變,深嘆「何必偏偏選中我」。
施與受者互不信任
一項政策,原來從施與受雙方來說,心態和意願可以有這樣大的「落差」。原因何在?不同的理解角度有以致之。
角度之一,確實只是一些數據的掌握,試題既不艱深,只測試慣常學習內容,沒有必要加強操練。而且成績希求保密,避免別有用心者據之揚己抑人。
角度之二,是政策局的一種謀略。數據掌握在局方手中,難保將來不用作「英中轉車」、縮班殺校的根據。還是保險些,「有殺錯,冇於過」,加強操練為上算。
聰明的讀者、專業的教育從業員,你傾向從那個角度看?在一個慣常熱衷於競逐排位,考試觸覺敏銳兼羊群心理肆虐的社會裏,那個推測會較佔上風?
現在不少中學瀰漫著一種「殺到埋身」的氣氛。真的很想問一句:誰會是政策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