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那半杯?

11/3/2008

打瀉了一杯水,樂觀的人慶幸剩下一半,悲觀的人卻嘆息丟失一半。一個老掉牙的比喻,卻滿有深意。

中學教學語言引起爭議,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先後發表兩個追蹤研究報告,不同的人大概可以採用不同觀點看問題,提出有利自身的理據。

打瀉的半杯水是英語水平,留存的半杯水是學習的成效。

先說前半杯。中文大學的研究報告:以98及99年入讀中一、首兩批接受母語教學者為對象,英語增值程度較英中低20%,入讀大學機會較英中生減半。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在98至01年追蹤2000名首屆母語施教學生,發覺他們運用英語的信心下降。

中中生增值顯著

後半杯卻是這樣:中大的報告發現中中生科學和社會科學成績增值較英中生分別高30%和20%,中文和數學分別不大。港大的報告則指中中生在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自信上較英中生優勝。

質疑教育局的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的人,不單止把英語水平下降歸罪於政策,而中中生升讀大學比率低則更被看成一種恐慌,處處聳人聽聞。

我卻另有質疑。其一、被「追蹤」的是接受母語教學的,升中時已被界定學習能力稍遜。英中生不止成績較佳,加上用英語學習,接觸英語機會較多,英文較佳,不用「追蹤」也可得出相同結論。起跑點不同,比賽結果絶不公平。

其二、研究結果的另一半卻頗「驚人」。除卻英語以外的學科成績,以至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自信等,中中生皆有理想增值。不要忘記這些學生原先是差於英中生的,可證用熟習的語言學習有助啟發智能和增進學科知識。 

學習成效不單看一科外語

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有需要告訴學生(也包括家長):學習的涵意廣泛,不應只著眼一科外語。

當然,「中中生符合入大學百分比低一半」是頗能煽情的描述。但英中和中中生升中時能力已有差異,兩類學生即使採用相同教學語言,入大學比率差別本就甚大。如果考慮每年大學提供的學位只有一萬四千五百個,用這個最終標的來設計應採何種教學語言,不顧其他更大數目者的學習需求,看到的只是樹木而不是森林。

再過一年,將會成為首屆新高中學生已升上中四了。大學取錄著重學科成績,英語並非唯一考慮目標。學科成績佳而英語不達標者怎辦?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應容許些新思維。有論者建議效法澳洲政府資助新移民學英語的方法,給學科理想能升大學者有條件取錄,一年後英語達標便可升讀大學。政府也已撥款9億資助英語提升計劃和英語教學延展活動。有需要把已確立的政策撥正反亂嗎?

看到半杯水,我不想把自己代入為樂觀者或悲觀者的一份子,但總覺得奇怪,最近要求改變教學語言政策的論說擾擾攘攘,倚仗一些研究報告,形成一種壓力。但為何對打瀉的半杯水大做文章,對留存的半杯卻熟視無睹?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