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14
有團體在文憑試即將開考前做了些民意調查,訪問逾三千六百名應屆考生,得出結論:壓力指數,十分制,平均七點四分,兩成達十分的超標水平。中、英文兩科壓力指數達七分。團體促請大專院校修訂收生準則,由現時四個主修科加一至兩個選修科成績,改為「三三二二」並計算最佳五科成績。
絕對支持這個建議。這個建議的精神是:在四個必修科(中英數通識)仍要求「三三二二」的基礎下,容許其中一科不用達到頂級分數。比如說,四個主修科加兩個選修科,只計算最佳五科成績。
不用明言,這是針對中英文都要高成績的改良建議。香港大概是世界上唯一報讀大學時要中英兼擅的地方。「三三二二」,即是入大學門檻,中英文都要三級,這也合理。但由於大學學位少,水漲船高,令中英文同時需要比三級更高的級數才獲考慮。有學生慨嘆:「中英文科幾乎要考到5*或5**才有機會入讀大學。」
現實是,有某些學生,特別是純理科的,兩種語文會有一種比較差勁。即使讀純語文的,英強而中弱,或中強而英弱,也大有人在。如果學生選修科成績優秀,但卻因語文中其中一科較差而失去大學學位,這是人才的大浪費。
近年中學考生「跳船」者(即是棄考文憑試,改考國際課程)特多,他們很多都是沒有信心在兩科語文中同獲佳績,因而及早為出路籌謀。這類學生出路唯有放洋,就本地利益來說,同樣是一種人才的大浪費。
香港號稱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大學中的應用語文,不同學系,有重視中英文其中一科的,要求兩者皆精通,絕無僅有,而且也不需要。
「中英文科幾乎要考到5*或5**」,即是舊制會考中,中英文科要同獲A級,被取錄讀預科課程,高考要同獲B或C級,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高考尚且不能,為何較普及的新高中學制需要這樣?
其實歸根究柢是大學學位不足。在政府沒有增加大學學位計劃的前提下,調較一下入學要求,而不是凡事只看數字,鐵板一塊,在現實中似乎很必須。
沒有調查數據,或許問題的嚴重性不易掌握,但學生擔憂的意向是清晰的,學界高層是否應正視這些訴求,令學習生涯不是無了期的催谷,每年製造為數頗鉅的身心疲累的學子,也令香港的人才有較佳的發展抱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