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學製造更大歧視

5/7/2013

最近才知道,說一個人「盲」是歧視,應該說「弱視」。就正如公共廁所設施,過去的「傷殘人士專用」已不可用,應是「傷健人士專用」。這無疑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縱使只是做多些少事情。

現在中學有融合教學,把各類有學習問題的學生(SEN, Special Education Need)放入正常的學習環境中,讓他們學習和正常人(「正常」的反面是「不正常」,也涉歧視成份)相處,及早「融入」社會。這設想本身是沒錯的,但先決條件要有一包容的社會空間,沒有太具競爭性的學習環境。這先決條件香港肯定沒有。

現在的融合教學,把不同類別學習障礙者按嚴重程度分成三個層次(tier),放入一般課室中,但給予不同「照顧」。「照顧」包括:設個別學習檔案跟進進展,定期檢討;有不同學習需求的訓練,例如設書寫困難訓練、讀寫障礙訓練、增設人際技巧訓練課程等;考試有特別安排,例如書寫困難者給予加時考試、視障者放大考卷、弱聽者在特別室考聆聽等。這些都是技術性的措施,特殊學生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卻是日常面對的學習生活和同學的評鑑角度。

處身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中,一大群人面對的是相同的課程、相同的考核和相同的學習要求。不同類別學習困難的學生,是一早被鑑別出來的。這些學生有時需要在正常課堂中離開見社工或教育心理學家,課後要參加一些特殊課程訓練,嚴重的學習障礙(例如tier 3 的智障、弱聽弱視等)在和同學交往上也必定會出問題。不少學習困難者不介意自稱「我是SEN」,行為失控者給取笑「今日未食藥?」

這是嚴重的同學之間的歧視眼光。你學習水平跟不上,不要說SEN,尋常的學生也會被歧視。香港是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社會,你在不同方面弱勢,別人不在你身上加一腳,會是很稀有的事情。事實上學習課程這麼艱深,學習障礙者怎跟得上?別人不歧視你,你自己也會看扁自己。個別學生的缺陷,不單不被包容,反而更被強化看待。

香港是一個德性貧乏的社會,學習成長過程中沒有適當的德性教育,人與人的相處講實力、講關係,要包容一個弱者,對不起,社會沒有這麼的道德環境。學習困難者在這麼一個弱肉強食的氛圍中,是暴露於一個無遮蔽無掩護的境況中。

不是說把一群學習困難者隔離,就能替他們創造一個無障礙社會,增強個別人的自信,但最起碼的是,一間學校之中,課程不應艱深到正常心智的人也覺難以應付、考試(即是各種實力的比試)的重要性不要常被強調,甚至無可逃避、人與人之間講求包容互諒,不為利益互相競逐廝殺、人性之中同情弱者的美德較欺凌弱小的強暴更廣泛地被認同和接受,這樣在某一生命質素較薄弱的人才有最基本的尊嚴,才能找到個人正常成長的機遇。在慣於人與人互相踐踏的社會,強者會愈強,弱者會更弱。

當然如果這些都不是考慮的要點,一切只從金錢的使用如何最有「效益」來看,怎樣的討論都是有些多餘的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