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亞主任談的也是教育問題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日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北京接見首屆「香港大學生外交夏令營」成員,回應學生問及本港目前的深層次矛盾為何時,主動談及香港政治現況。他慨嘆「成也英國、敗也英國」,指在港英政府培訓下,公務員團隊水平雖高,但卻習慣了英國殖民地時期的一套,只會執行,回歸後卻「不知道怎樣當Boss(老闆)、怎樣當個Master(主人)」,未能有力駕馭政治,缺乏長遠規劃視野,也不能以主人翁態度考慮本港未來發展。

這樣的評斷,顯然是對公務員治港的成效有很大的保留。王主任談的雖是政治的問題,但其實也令人聯想到教育的問題。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訓練人才,自然也包括政治人才。王主任所提的有力駕馭政治,要有長遠規劃視野,是作為政治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要具備這樣的能力,當然不是過去填鴨式教育所能訓練出來的。

填鴨式教育課程格外艱深,著重的是資料的灌輸,學習毋須經過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生參加考試,只要把標準答案背誦並默寫下來,保證考試得到高分。這是英國人用以控制管治下的人民一種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官僚架構要選拔一些管理人才,這類人無疑又是填鴨教育中的精英,需要的條件是熟練地掌握考試規則、能考入最高學府、有足夠的服從性、凡事從管治者的利益角度看問題,當然必不可少的是和上司溝通所需要的熟練的英語能力。這批人才,談有力駕馭政治和長遠規劃視野,基本上是不需要的,因為這是官僚的精英,不是管治的精英,凡事聽從上司指令便可以,這正正就是王光亞主任口中所說的「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個Master」。

真正的管治人才,需要的是廣博的知識、豐富的個人閱歷、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同時要具足夠的創意和想像。我們不能要求傳統的教育訓練出來的個個都是這樣的通才,但作為政治人物,這樣的本領卻是必不可少。

對這類能力的要求,放置在香港過去以至現在的教育框架上來衡量,可以看到其嚴重匱乏的地方。無須懷疑,政治上的回歸,並沒有導致教育的回歸並肩前進。看看現在中小學教育,還是沿用過去殖民時代填鴨教育的模式——概念雖不如此,實踐卻無二致。學生學習著艱深的課程,考試還得倚仗大量的notes。學校教育著重身心的奴役,正規課堂不足時,得配給額外的補課,補課愈多的愈是好學校。學習仍有不逮者還可參與補習,造就補習學校生意額驚人。

現在的試題雖然逐漸引進較多發揮和思考的成份,但學生為求考試萬無一失,有些思考題也預備和熟習標準答案,過份天馬行空的想像要擔心閱卷員的個人好惡而影響評分。

另一窒礙思考發揮的是教學語言採用英語,英文中學吸納最優秀學生,被視為較優質學校。學生花心思去駕馭一套外文,熟記艱深的詞匯,在接收知識和思考應用上受其牽制。能認真地用英語掌握課程內容與作答技巧,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思考和創意的發展是較高層次的要求,無須、也無從達到。

殖民時代的香港教育製造了一大批技術精英,放在社會不同階層上,最優秀的被官僚系統吸納,成為AO(政務官),成為英國人手下的管治骨幹。這一大批佔領官僚系統上層架構的華人幹材,做事效率佳,聽指揮的服從性高,處事手法圓滑,但欠缺的就是創新思維與及開拓性的長遠規劃的能力。歸根究柢,他們現在所欠缺的,壓根兒就是過去他們所不需要的。

時代不同了,躱在英國人背後聽指令,只懂說「yes, Minister」的現實是一去不復返了。可惜的是,現在的問責團隊中還有不少是從「舊社會」所過渡過來的人物,他們的腦筋能否與時並進,是衡量特區政府管治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王光亞主任所認為的「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個Master」,症候顯然是給判斷出來了。

王主任勉勵公務員,「不僅把今天的事做好」,要以主人翁態度考慮本港未來發展,「把香港明天、後天、兩年、三年、五年、十年以後的事要想好」,並設定包括人才培養的政策。最後的一句,顯然又是很好的療方。

特區政府需要的是有分析力、懂思想、博識兼有創新思維的人物。問題是,今日受艱苦學習擠壓的學童,處境比殖民時代的填鴨還要慘,要他們從現在的教育領域中,掙脫教學語言的枷鎖,多發展些思考與研判的空間,增長生活的駕馭和規劃能力,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因應現在政治問題的果,而去思考教育問題的因,無論如何到了迫切的時候了。否則,年復一年,人是培訓了一大堆,到頭來要找十來個像樣的管治精英也有難度,這樣子的教育又有甚麼意義呢?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