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可憐,誰人有責?

22/5/2015

都說港孩被學習生活壓迫得很緊要,而且情況有日甚一日的趨勢。最近網上流傳一張面試班廣告,標語是「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對象竟然是將參加K1和P1入學面試的學生。也有一則新聞:沙田區700家長通宵排隊,為子女輪籌報讀暑期補習班。是不是病態?我說是的,而且是病入膏肓了。

其實這些只是整幅社會壓力圖的一個小片段,孩子苦況,家長知之甚詳。不是家長,也應有親戚朋友子女還在學的,日常聽聞所及,也略懂一二。至於傳媒所述的病態學習生活,只要看到假日穿著校服學生回校補課,或放學後要參與補習班,披星戴月回家的學童,也應知道論述不是添油加醋,和現實應是相一致的。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要重複這些晦澀的描劃了,只是有病,總得求醫問藥,我反倒想知這社會病態有沒有得醫?

想到這些問題,便不免浮想聯翩了。我第一個想起的是教育局。作為一個政策局,應該不是只頒行政策,還要監察政策是否不出亂局吧。不是說局中高官有甚麼大能可以扭轉乾坤,而是一些違反常態的教育運作,是否應該過問一下,看看有否可改善的地方?細微之處或許不便深究,但學校擅開補課班,有些更利用假期,就是暑假也編得密密麻麻的,究竟有沒有違反《教育條例》中每年190個上課天的規定?很多幼稚園要求學童執筆寫字,有沒有過早殘害孩童正常發育,是否應建議立例監管?又有學校公開誇耀越級授課,例如中一學習部份中二課程之類,有沒有違反課程指引,應看看是否確有其事,並跟進處理?幾年前還是李國章教育局長當政,發生教師不堪壓力跳樓事件,教育局設立熱線讓教師通報舒壓,相關措施是否應該重行?

其次,我又想到香港各所大學所供養的教育學者,數目少說也有過千人吧,他們當中究竟有多少人做過實質的香港學童學習苦況的研究,看看病態學童的困難成長過程和產生的後遺症,究竟對社會發展會帶來甚麼不利之處?大學學者是社會的良知,一般人信口雌黃,但學術研究有理據數據支持,說出來可會鏗鏘有力,發表為報告、為文章,匯成共識,供局方參考,或許能挽狂瀾於既倒,至少較不少「離地」的研究題目有益有建設。

再下來,我又想起學校不少實權的執掌者,雖然還弄不清他們是病態教學的始作俑者還是受害者。照理,這些都是經過教育專業訓練的專家,在教育文憑或教育碩士研究課程中,教育心理、教育理論等應學習過一大堆,但不知為何放到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反而倒行逆施,推動了不少有害學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教學策略。雖云香港教育體制競爭激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有多少教學「辣招」,只是務虛、人做我做而無實際效益?對待別人子女如像對待自己子女這麼關愛多好!

想呀想,我也知道我愈來愈步近思想的烏托邦中。現在是深夜時份,明天大清早,還不是有大批學童背著接近自己體重的書包上學;也有不少會愁眉苦臉,煩惱著未完成功課會怎樣遭到苛責處罰,或測考得不到好成績會如何被父母問難責備。

先進國家很關注自己的孩童正常發展,有法例禁止過早開發學童智力。很多地方不要說中小學,即使大學也是基礎教育的一部份,學習過程根本談不上甚麼壓力,孩子學業以外的天賦也容易被發掘。香港社會似乎沒有這些同等福利。

做香港學童慘,做香港學童的家長也慘啊,對過著不快樂童年的子女,很多時只能反躬自省,為何沒有足夠金錢脫離香港教育的魔咒,讓子女讀國際學校;或像很多達官貴人般,把子女一早送到外國接受良好教育了。香港的教育怪現象,也無可奈何的說完又完,一直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