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時機」論

26/8/2008       

母語教學政策愈演愈亂,有些人斷言推行母語教學的最佳「時機」已過。說「時機已過」,當然心中曾有一好時機存焉。但這是指哪個時候,卻鮮有清晰說明。如果草率地說「已過」,從而否定它再出現的可能,就正如管行政的人善用「未是時候討論」、「討論時候已過」這些模糊論斷以貪圖政治方便一樣。

如果承認母語教學是事理所必然,則似乎沒有什麼時機已過或未過的分別。當然處理這個問題也是應該極其小心的。香港有其特殊的歷史和地緣政治背景,母語教學牽涉了教學原理和教學效益,不釐清其實施本質,恐怕什麼時候提出都會引發無止境的爭論。 

三個根本前提

應該肯定的是:母語教學和英語學習效益是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教學語言全用英語,對提升英語水平或有幫助,但卻要犧牲學生思維訓練和吸收其他知識的效能。

其次,英語能力對升學和就業有必然的影響。但需要高水平英語的升學和就業環境卻牽涉供求關係。提倡英語在普及教育的範疇上要有高解像度,不能含糊其詞,否則影響數目不少學習者的學習利益。

再其次,英語學習的深廣度牽涉派位利益,是學校與家長都最優先關注的課題。教育的從業者要爭取一個有利自己的標籤(反標籤論其實只是標籤對自己不利),家長選校也先選標籤。最可惜的是,標籤的優劣,外間人看,很大程度和英語學習的質量掛鈎的。

在上述三個前提下,母語教學是否能推行,最需要證明的是:學生整體學習效益(包括知識接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顯著、英語不被拖垮、學校派位利益不被剝奪。這些都是很根本的問題。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過去的母語教育政策,不論是「強力指引」、中英分流、分班以至分科施教等,其實都只能解說了這些根本問題的一些小部份。正因著力點不足,有些人提倡的時候振振有詞,有些人接受的時候叫苦連天,母語教學的爭論才會生生不息,雜亂無章。

我想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試圖平息這些爭論。一個中心是:在一個體現主權的地方,母語教學最終是要推行的,根本沒有時機已過未過的問題。能夠完成這一使命,意味很大部份的學習效益得以維持。兩個基本點其中一個是:英文作為一個學科(而非教學語言),最應思考的是,如何能在課時的編配和教學質量的提升上維持一定的效能,用最時髦的說法是拔尖保底,維持不同程度的競爭力。這意味著推行母語施教而不拖垮英語成績。另一個基本點是:學校最怕因轉用教學語言而影響特定標籤,有沒有行政配套,例如凍結派位級別一段時期,讓「好」學校短時間內仍可收到「好」學生,可令學校安心而換取贊成全面母語施教的?這意味著學校派位利益不被剝奪。

以上只是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向」,現實的情況肯定是更複雜的。如果真的不能兼容並包,要稍作退讓的應是兩個基本點,而非一個中心。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