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之辯

27/2/2007

農曆年前,已宣佈角逐連任的特首曾蔭權承諾,任內會讓大部份學校每班人數下調至二十五人。這張期票,是一種競選策略安排,還是真情實意希望改善香港教育質素,還有待時間來證明。

較為出奇的是,這個美好的憧憬,是由特首向專業界選委公開,而非由主責教育的教育統籌局擘劃,之間存在變數,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育統籌局向立法會遞交的文件指出,小班教學首兩年的研究,難以確定小班教學能否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解難等共通能力,亦未能確定小班學生在成績及學習動機方面較大班為佳;學生獲得個別照顧不多,整體的教學模式亦未有重大改變;學校及教師也不願意修訂課程以充分發揮小班效益。但比對兩者的立論,是曾特首的承諾過份「大花筒」,有欠專業,還是教育統籌局有意貶低小班教學的成效,迴避業界一貫的訴求,聰明的讀者,可以自行判斷了。

「學術」遠離現實

不過,如果不拘宥於甚麼「學術」的研究,單從常識出發,說大班好過小班,抑或小班不比大班優勝,多少有些掩耳盜鈴的況味。在一個面積大約四百平方呎、擠滿桌椅書櫃教具的教室,坐滿「高棟棟」四十人一班,學生轉身也感侷促,教師施教聲嘶力竭,處理秩序常思鞭長莫及;大熱天時,學生揮汗成雨;遇上霉濕天氣,污染指數特高日子,教室異味薰天。當然這等「教育現場」,還未包括教室以外的勞形案牘的超大數量習作試卷批閱。在這情況下,還奢談甚麼教學「效益」,真有莫大諷刺。

自然,拙文寫作目的,也不想太過露跡於借特首酒杯,澆教師塊壘,而想真真確確從教育生態的大範疇的角度,看看小班教學可以帶來甚麼樣改善畸化教育運作的正面作用。

抵禦殺校潮

在出生率持續下降,縮班殺校危機逐漸浮現的今天,學校為生存方式而奮戰,存在模式不外乎兩樣:是「暫時站穩了腳跟的時候」和「想站穩腳跟而不得的時候」。學校專注學習的操練,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這些現象,過去描述已多,現在不贅了。小班教學是縮減師生比例、抵禦殺校潮的有效方法,讓教育從業者能在安穩的就業環境中貢獻他們最大的精力,也讓學校在免去生死存亡的威脅下放鬆機械化催谷學業成績的緊箍咒,是提升專業地位、加強教學效益的主要基調。一要生存,二要發展;沒能生存,何由發展?

當局估計全面小班教學將耗費數額不菲的二十四億元。現在香港庫房水浸,二十四億是多少錢?不外是兩三塊地皮的價格而已,但換來的卻是千百師生教與學的福祉。真的希望曾特首的承諾不是口頭的承諾(lip service),而是認同教育質素的改善,是特首「呢份工」的內容的一個部份,把它「做好」,是符合社會利益和公眾期望的一件事情。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