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讀醫才勵志

14/7/2017

今屆DSE放榜,考獲「狀元」的6人,6人都表示會選讀醫科;考獲「榜眼」的多人,絕大部份也表示會選讀醫科。說得出的理由是:醫生是很神聖兼人道的職業、醫生可幫到人等。當然沒有說出來,但大都會認同,或很看重的原因是:醫生薪酬高、醫生的社會地位崇高等。

從前行醫者立志懸壼濟世,贈醫施藥,救死扶傷;現在世界上不同地方,也有醫生放棄優厚的待遇,願意到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以其專業認知服務落後地區,體現救急扶危的精神等,但相信這應非香港選讀醫科者的職志了。

醫生是一種專業,但嚴格來說也只是technician的一種。醫學訓練著重的是技術,而非學問中的思想性。現在多數民主國家的領袖,大多讀文科或法律出身,因為這些學科著重訓練思維,對歷史發展有較多認知,律師當然兼備思辯能力,所以這些人從政會較有優勢。印象中醫生成為總統或首相的就不很多。

香港沒有正式的民主選舉,即使有,很難想像醫生會出來競逐特首。現在充其量是有一個醫學界功能組別議席非醫生擔任不可的。一個地方,被界定為學業上的尖子的,都一窩蜂湧往行醫,不能算是怪現象,但卻是功利透頂的現象了。只恐怕以讀醫為職志者,有些是受社會、家人壓力,而非個人志趣,哪畢業後縱使找到優厚薪酬工作,但對個人來說也不一定不是損失。

我常想,醫生作為職業,除卻薪酬以外,也非真的很理想吧。現在公營(或許也包括私營)醫生工作量驚人,而且醫生所面對的都是有不同疾病症候的,絕不是風花雪月的。做私人醫生,一早到晚都把自己困在狹小的工作空間中,所見都非「常」人(指身體狀況),有些甚至很「核突」,沒有了金錢吸力,恐怕你請他也未必肯做。

一個怎樣型格的社會,自然會有怎樣型格的理想職業。在香港,讀音樂藝術表演以至文化的,即使不乞食,也很難找到高薪厚職。社會沒需求,即使有供應(總有不同類別和喜好的人才)也於事無補。但社會真的沒需求嗎?沒有了文化藝術,這個社會是否會變得乾枯了?

每年七月這個時候,升中派位、文憑試放榜等,排隊上演,劇目都是家長如何歡慶子女進了英中名校、名校總共誕生了多少個「狀元」、一眾「狀元」(其實還只不過是十來歲未經世面的小伙子而已)有何偉大理想職志等,看得多了都使人納悶。而被摒諸這類成功一條龍的失敗者,很像別人不歧視你,你自己也歧視自己,但這又何苦來由呢?

可幸今年看報紙,看到幾個經歷個人奮鬥、具有價值判斷的成功例子,才真叫人眼前一亮。我願意節錄出來,稍慰在這哄閙時節大多數的心靈失落者。

一位張姓的女同學,兩年前在文憑試考到20分,本來獲城大工學士取錄,但她自小醉心飛機工程。幾經掙扎,決定選讀IVE飛機工程高級文憑。今年她考獲50多萬獎學金,可以到英國攻讀航空航天工程學士。

一位蔡姓的女學生,受初中地理科老師啟蒙,愛上觀鳥,但升讀高中時沒選修理科,不符八大環境科學課程入學要求。兩年前文憑試考獲17分,選讀了IVE環境科學高級文憑。今年她考獲獎學金,將到英國某大學銜接環境科學學士三年級。

一位盛姓的傑出女運動員,有「學界欄后」的稱號,但不爭取一般優秀運動員都唾手可得的名校學位,甘願留在天水圍上學,甘當平凡學生,因為讀名校種種壓力使她敬而遠之。她說「開心便足夠,我不喜歡太大競爭,就連校內陸運會也要『爭崩頭』。」

一位郭姓的Band 3中學男同學,自小立志做藥劑師。去年他放棄港大學位,今年重考,勇奪6科33分,達成就學理想。

我願意為這幾位同學喝采,對你們欽佩之情,大大高於被社會吹捧的名校畢業生、準醫科「狀元」和「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