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咁多書做乜?」

15/10/2017

香港樓價高企,很多人置業困難。有新盤開售,一對80後準新婚大學生,目下月入共約7萬元。在多年「死慳死抵」下,終於儲到首期120萬,可以購入一個約600萬的「上車盤」。新業主慨嘆現時大學生月入中位數僅萬餘元,「唔知讀咁多書做乜」。

這句肺腑之言,看似擲地有聲,實情卻不堪分析。「讀咁多書」,但有幾多呢?還不過是多了個大學學位而已。現在的大學學位和讀書多少能否掛鉤,我很質疑。不少中學生,文憑試過關,順利進入大學,多讀幾年,就能畢業。當然讀大學可以「讀好多書」,但很多也不用讀很多書。我就聽過有些教書同事說:讀完大學就已不想再讀書了。沒有說出來但「身體力行」這「理念」的大概更多。所以「讀咁多書」,不要直覺是大學生的專利。

而且,「讀書」是否就是「搵銀」的保證,也不見得,更不要說能買樓就是「讀書」成功的終極指標。

覺得讀書成功高人一等,或許是受封建思想影響過深。古代社會有四民之分,士農工商,士(讀書人)的排位最高。但古代的士,或許做官容易,但卻沒有收入保證。而且士多重其品格操守理想,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不可以不弘毅」、「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之說,和「搵銀」無關。農夫靠「手作仔」謀生,和富貴扯不上關係,但為尊重其勞動的意義,所以排行其次。工字雖然「不出頭」,但其社會貢獻或許較商人大,所以騎在商人頭上。商人雖云是四民之末,但成功的商人都有其胸襟氣魄,富而好德,不斤斤逐利,所以《史記.貨殖列傳》讚曰「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現在的人很崇富,但士(讀書人)如果要與商cross over,最佳寫照應是「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其實人的思想以至立身處世,都不能不洞察時變。讀書人吃香(如有),建基於供求關係,也不會一成不變。最近我學識一個新名詞,叫做「過度教育」。初看嚇了一跳:教育不是好事來嘛,應是愈多愈好,怎會「過度」?原來根據某經濟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0多年由於政府不斷「量化寬鬆」專上教育,令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大幅增加,供過於求,令香港出現「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等問題。建議的解決方法是參考瑞士的職業教育和訓練方式,培訓多些職業需要的人才。

這就是一個供求關係。以前大學生少——我讀大學的年代,是100個中學生爭1個大學位的年代——所以大學畢業有「天子門生」之稱。現在官辦大學,入學率約為18%,如再加上海外畢業、銜接學位、私營大學等,人數增加何止多倍,但職位供應卻沒同步增加。特別是電腦化時代,很多人手操作已被取代。高科技令人才歸邊,同時也令財富歸邊。現在是全球1%的人口控制另外99%的人口的時代,你不能擠身成為成功的1%,日子就會愈見艱難了。

沒法取代的是技術,特別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技術——這些都是過去不被看重的工、農品類,但現在卻成了某些人生存的依附了。

所以取得一個不甚吃香科目的大學學位,不如學一門手藝那樣來得專業。而這,大概就是「過度教育」的現實下勸導人們多引進職業教育和訓練方式的原因。這些建議,看似涼薄,實際卻是語重心詳。

在抱怨「唔知讀咁多書做乜」的時候,不如真正「唔好讀咁多書」,多發展些謀生技能。到時誰上到車誰上不到,也不能用舊邏輯來推理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