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二日
教育局否決推行小班教學,建議學校推行的「自願減班方案」得到慘淡回應,「殺校方案」又引來教育界強烈反彈,在處理生員減少、學校班級重整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最近有所謂「虛擬27班」折衷方案的提出。
「虛擬27班」是指初中一概由五班減至四班,高中減少每班人數,但維持五班,全校由30班逐步減至27班,而非原先設想的24班。這構想和原先建議比較,好處是六年後削減的教師人數會由12人減至6人,大大減輕業界的震動。
這類小修小補的構想或許能得到較多的支持,但其實不能解釋一些存在著的教育爭議。
其一、好學校(或稱受歡迎學校)為何要被迫縮班?港島區某老牌英中男校便明確表示不願縮班,因為沒理由要犧牲這些原本受歡迎而且供不應求的學位來支援殺校重災區的「災情」。這種意見如果用功利的另類意識來解讀,就是一種市場機制、一種優勝劣敗的運作模式。你學校辦得好,有需求,自然不應減少。換轉學校不受歡迎,學生人數不足,自然要接受淘汰,節省資源。如果不考慮六年內有大批教師失去教職這個因素,這種看法不能說不正確,也不是用「官校也願(或被迫)縮班,你為什麼不能」這類頗為煽情的說法可以把問題掩飾過去。
其二、為何在職教師要受到特別的「保護」?任何機構營運,當然都會遇到一些因編制起變化而出現的人手重整問題。教育界也不例外。「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指造成現在問題是因政府規劃失當而引起,即使這說法合理,卻不能由此而引申出政府必需用某種方式去承擔「責任」的結論。無疑,現今「教協」會員眾多,形成一種勢力,而且工會的天職是保障會員權益——就業權益是諸種權益的最重要部份,因而這種抗爭便蒙上一種正義抗爭的色彩。但問題還是:在職教師是不是一定要被保障就業?現在的《資助則例》是保障教師不被無理解僱,縮班殺校是一種非常態現象,教師因縮班而離職,就業是否仍可受《資助則例》保障,不妨邀請法律專家解釋。但「教協」的抗爭傘子一開,大庇天下良師劣師俱歡顏,這無論如何不是公平現象。
其三、為何要因保障現有教師就業而打壓新教師入職機會?為了鼓勵學校參加「自願縮班計劃」,教育局拋出不少「利誘」,例如凍結教師職位六年,讓教師自然流失,不會因減班而導致教師被裁撤。六年的凍結期,據說可因應個別學校的特殊情況增加至九年。這個凍結期當然可減輕教師人手短時間中被大量裁撤的震動,但舊有教師保得住教職,意味新入職也將被凍結了。可以想像,在未來不短的六年中,新教師入職機會微乎其微,有職位最多也是隨時可被裁撤的合約僱員。教育專業人員的流動性頓時被打斷,新舊交替不要指望了。當然同時出現的是教育專業訓練供過於求,政府用在教師培訓的經費會有不少的浪費;校內教師為保職位,明爭暗鬥、阿諛奉承的現象會變本加厲,教育生態會愈見惡化。這些不健康現象,肇因原來就是源於一個保舊棄新的構想。
從教育的角度看,小班教學當然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為了確保教育經常性使費不會增加,教育局搬出甚麼小班教學效益未能確證、小班教學非救校良方諸如此類的議論,證諸現實上還有堆滿超過四十人一班的教室中,其實都是廢話。
如果堅決不實行小班,其實只餘下兩個方法,一是裁撤舊人,一是堵塞新人。兩個方法中,現在的政策思路(或政策現實)是採後者而棄前者。如果給我選擇,兩害權其輕,我會選前者而棄後者,為的是忍一時之痛,而不戕害社會進展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