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九日
「六加三」是甚麼?據說是為學校參與自願減班進行「拆牆鬆綁」,將解聘超額教師的過渡期由五年增加到六年,容許六年過渡期完結後,學校仍可保留六個備用教席三年。若在過渡期內沒有教師流失,仍可保留超額教師。另外,為免出現科目與教師錯配情況,方案亦容許某些科目老師流失後可以補聘,讓一些年資較淺的學校在縮班後仍有一定的用人彈性。
過去有所謂「自願優化班級結構」方案,業界也有因應問題提出的所謂「虛擬二十七班」方案,連帶「小班方案」、「中班方案」等,針對的都是班級結構或每班學生人數,「六加三」方案則把問題轉移到教師人手,可見事情的本質確有點轉移了。
教育局一貫認為,校長不認同減班,或對減班仍有所遲疑,是擔憂落實減班會令教師人手過賸,將來要裁撤教師會帶出難題。教育局在這方面有所讓步,提出較寬鬆的處理方式,被確認是針對問題對症下藥,對成功爭取學校減班有正面作用。
這種推理方式,從某些人的角度看是正確的,因為一貫以來教育局認為一切教育決策,只要能得校長支持,就能解決問題。校長不成為政策的絆腳石,就成為政策的推動力。餘下的問題就是你校本的問題,不再是教育決策者的問題了。
過去討論班級結構、每班學生人數,牽涉了小班教學理念、牽涉了家長的選校意願、牽涉了教師的教學難題,也牽涉了新教師的入職困難,這些一切,原來都可以無須計算,只要凡事利誘(校長),祭出「特事特辦」思維,再加上不牽涉經常性開支,問題就有機會迎刃而解,炸彈就可拆除。
這是一種極其短視的決策方式,對長遠教育質素會帶來禍害。試想像一下,在未來的幾年間,固有常額教師不論工作表現,「飯碗」有一保護網;新聘任教師一律合約方式,隨時可以解聘換人,而且自然流失者可以用科目與教師錯配的理由補聘。校長可以決定珍罕的常額職位由誰替補,權力不(因縮班而)削反增。業界中積累一定數目的流動性的、沒有學校歸屬感的教學人員,除卻善於「走精面」、曉逢迎的少數長職可以確保的特權份子。把問題一路拖延到六加三的凍結期結束後才爆破,到時的動盪性未必不會低於今日。當然現在的決策者到時可能已換了班,人們未必會抱怨誰是埋炸彈者,只會在事情暫時解決的時候謳歌誰人最善於拆彈。
最近幾個大教育團體包括「教協」、「教聯」和「教評會」合組「反中學殺校大聯盟」,建議由現在起每年每班減少2人,直至30人一班的「中班教學」;由2014年起每班人數減至25人,實行「小班教學」。「大聯盟」策動在十月二十四日舉行「爭小班、反殺校」的遊行。據報道,在本文執筆時已搜集了支持行動的一萬二千個教育工作者簽署。「大聯盟」最近還得到「資助小學校長會」和「初等教育研究學會」加入,專業團體的意向是清晰不過的。相比於三二百個中學校長,誰是大多數?教育局遊說校長即使成功,究竟能解決多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