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宋詞有什麼好註釋本?

我首先會推介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其次才是龍榆生的《唐宋名家詞選》和唐圭璋的《宋詞三百首箋注》。《唐宋詞選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累計印數100,000。

《唐宋詞選釋》的原本是俞平伯在1962年所著的《唐宋詞選》的試印本,到了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書的「前言」作者簡略地敘述了唐宋詞的發展概況。這敘述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堅實地提出了詞史的一些問題,提出較有建設性的說法。一般來說,詞被稱為詩餘,彷彿詞是詩發展到末流的時候產生出來的替代品。但俞平伯反對這個說法,他認為隨著語言的發展、隨著音樂的發展,文學體裁不得不變。而單就詩歌體裁來說,也到了「窮則變」的地步。總之詞是一種新興的體裁,並不是一種文學體裁對另一文學體裁的替代。

俞平伯談詞極有創發

作者談詞還有一種創發,就是詞的發展有兩條路線:一、廣而深(廣深);二、深而不廣(狹深)。深是文藝往深處前進,廣則是反映面大。「大家」是「廣而且深」,「名家」則「深而欠廣」。作者總結詞在封建社會受著歷史局限,不易走廣而且深的路。花間派走的是狹深的道路,而對溫庭筠、李煜、蘇軾、辛棄疾、姜夔等作家,作者有著個別的評價,貫串起來,可以看出詞的發展史的大概情況。

「前言」的另一部份是關於選釋本的一些說明,包括選篇和編排的細緻原則。又作者指出選釋主要為提供古典文學研究者參考之用,因而作法與一般普及性的選本有所不同。選詞的目標是努力體現詞家的風格特色和詞的發展途徑。另外一點則是注釋的寫作原則。

除了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之外,較流行(也是較重要)的有龍榆生的《唐宋名家詞選》和唐圭璋的《宋詞三百首箋注》。前者是龍在1955年把暨南大學的講稿交開明書局出版,後者是唐在1957年,在朱彊邨《宋詞三百首》的基礎上完成的箋注本。俞平伯的《選釋》試印本在1962年完成,即是三家注本的較後的著作。

如果將三書比較,俞平伯對注的方向有很清晰的說明。當然不能據此就說俞的選注本較龍和唐二家精審,但俞說選釋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古典文學研究者參考,因而注解較重視引用原資料,一般來說較翔實,而且在解釋上能審辨前人之非。這當然也因為是較為晚出的緣故。

《選釋》較重視典故來源和詞意分析 

另外,我讀詞較喜用俞的《選釋》。雖然從量的角度看,俞的選本未必及得上龍、唐二作。以公認的重要作家蘇、辛、姜為例,三書的數目比例是:

 

《唐宋詞選釋》

《唐宋名家詞選》

《宋詞三百首箋注》

蘇軾

19

42

10

辛棄疾

17

44

12

姜夔

9

23

17

單從數字來說,《唐宋名家詞選》選詞多,相對來說對每首的注解較簡略。宋詞中公認「大家」的蘇軾和辛棄疾,專門選宋代的《箋注》反而較兼選唐宋的《唐宋詞選釋》少。

當然撇除單從數目衡量這些膚淺的認知以外,注解方式也是重要的比較因素。《唐宋名家詞選》只有「輯評」(即輯錄前人有關作品的論述),沒有解釋。《宋詞三百首箋注》有「註解」和「評箋」兩部份,「評箋」相類於龍選的「輯評」,但「註解」卻較簡略。《選釋》的註解從典故來源和詞意分析探討兩方面入手,作詳盡而精審的疏解。前人的詞話之類的著述,除非有助於詞的內容的掌握,否則一概從略,這無疑是把從前很多憑空附會和曲解的迷霧掃除,對詞的內容分析的掌握比較準確。從這角度看,參考的價值更高,當然作者所用心力自然也是較多的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