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嶺雲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二十八》)

這是龔自珍跟好友黃蓉石告別時所寫的詩。前兩句很清楚,讚賞黃是狂、俠、溫文兼具的人,並說明自己的讚語並不過份。

第三句讚揚黃作為朋友,肝膽相照;第四句寫送別之情,彌足珍重。但為何兩句分別用「秦時月」和「嶺上雲」作比喻,我卻百思不得其解。

「秦時月」,表面寫秦時的月光,但慣常我們會聯想到唐王昌齡《出塞》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月和漢關,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耀邊關的蒼涼景象,暗示戰爭自秦漢以來一直沒有停止,給人帶來很大的苦難。「秦時月」不是什麼好東西,和人的肝膽相照就不很貼切。

同樣,「嶺上雲」不過指雲在嶺上的從容自在,無所拘束。宋代一位禪師的《無題》:「嶺上白雲舒復卷,天邊皓月去還來」,寫的就是這景象。這和送人的深情就沒有什麼關連。要寫友情之深,我情願欣賞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情真意切,比喻清晰。

較實在地說,龔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用不滿一年時間(其實只有9個多月)寫了315首詩諷刺時弊,很不簡單,有時比較草率也很難怪責。龔自珍雄才大略,不拘小節,用賦體手法奮筆直書,是否較用比興方式更激情、更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