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句話是孟子說的,說這話的原因是孟子對《尚書》的一些記載不感同意。原文這樣:「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盡心下》)

孟子不同意什麼?是《尚書.武成》說:「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認為,周武王是仁義之師,仁者無敵,不會有「血流漂杵」的事情。是嗎?歷史上政權交迭,除非像傳說中堯舜的禪讓政治,怎會不流血?《尚書》的記載也很具體清晰啊!

看這問題,古代史書《尚書》或者不是孤證,《史記.伯夷列傳》就記述了伯夷叔齊的現場「口供」:「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正因為伯夷叔齊覺得殘暴,所以甘願用自己生命做代價表達不滿。果真是兵不血刄的仁義之師?

孟子「硬撐」周朝,因為儒家吹捧西周治術。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孟子也這樣繼承。

但,政治思想的繼承是沒問題的,歷史事實卻不能無視。否則,盡信書不如無書,用來讀《孟子》,可能又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