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錯售張大千《桃源圖》?

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晚年潑墨巨作《桃源圖》,昨日於拍賣會上,以2.4億港元天價賣出,若連佣金計,交易總額達2.7億港元,創下張大千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報章報道,原來香港電影導演楊凡曾一度是畫作物主。他在1987賣出此畫,作為籌集開拍電影《流金歲月》的資金,成交價僅為187萬港元,買方是麥克塔格特伉儷的「麥克塔格特藝術收藏」(The Mactaggart Art Collection)。據估計,187萬港元在當時相當於大埔一個地舖的價錢。作為地產投資,以今日的地價計或可獲利40倍,但作為藝術品投資,作品在過去29年間,足足升值128.34倍,可說相當驚人。

若單純以銀碼來計算,當年的交易,你可以說是錯售。而事實上,作為藝術品來看,此畫也有無法估量的價值,這可從畫史角度及作品藝術性角度兩方面來衡量。

《桃源圖》全幅高約7呎,面積大於張大千一般畫作。此畫始作於1982年,題畫云作於「壬戌嘉平月」(即公曆1983年初),可見並非一時間寫成,而是畫家反覆思量,盡心竭力為之,和現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廬山圖》,同為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壓卷巨作。

《桃源圖》創作也有跡可稽。1976年,時屆耄耋之年的張大千自美返臺,擇地於臺北近郊外雙溪,築「摩耶精舍」作晚年安居之所。兩年後新居入伙,此地卻發展成新社區,遷入者甚多,恬靜之境和畫家當初的估計有很大分別。張大千用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做題材,寫成此幅,寄寓當時心境。畫作題詩曰:「種梅結實雙溪上,總為年衰畏市喧。誰信阿超才到處,錯傳人境有桃源」。人屆暮年,隱居夙願未償,唯有寄情筆下,聊抒人間桃源無處尋覓的自慰之情。事實上張逝世於1983年4月,此作可以說是其生平的最後巨製,在畫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

從創作的藝術角度看,此畫最大特色是以極厚的石青綠礦物顏料反覆潑灑,色彩堆疊,是作者潑墨潑彩風格的最徹底的流露。結構上,畫幅被大片翠綠的高山所覆蓋,下方則留有空白,近岸處點染桃花數叢,粉嫩嫣紅,和高山巖谷的堅實厚重對比。旁有漁翁釣艇,輕搖盪漾,駛入巖壁缺口,象徵進入桃源之境。作品用了散點透視手法,從畫中可看到大片翠綠高山、巖洞、漁翁釣艇和桃花源,隱約透露了山後有桃源村莊等不同層次景物。

這樣的作品值不值2.7億的破世界紀錄價錢,見仁見智,但作為偉大畫家的壓卷鉅構,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也不為過。楊凡賣畫,是籌錢拍戲。據聞他還藏有其他張大千畫作,他的好友指「上過佢屋企,一屋都係張大千的畫」。今之視昔,或許千賣萬賣,不賣此幅,從投資角度看會有更佳得著。當然這只是局外人之饒舌,茶餘飯後的談助。事實上,二十多年前賣畫之時,又怎會估到世界經濟轉向,通貨膨漲,貨幣完全失去了價值,藝術品「保值」,成為投資界共識。被問到會否後悔當年太早將該幅作品套現時,楊凡豁達地說早已將金錢看開了——或許這才是愛好藝術者應有的達觀見識吧!

7/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