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誰對誰好些?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    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 林青,魂返關塞黑。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夢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戲贈杜甫》)

聰明的讀者,看到上面所引述的兩首詩,你有甚麼感想?前一首,杜甫聽到好友李白的疑似死訊,立時勾起種種思憶和懸念,即使夢中仍惦記友人,寄以真摯的慰藉和問候。後一首,兩個友人偶然相逢,其中一人用了一種嬉笑文筆,把一個艱苦經營的詩人寫得很佻皮,而討論的集中點只在故友的外表和寫作心態上。

這當中所表達的感情深淺還不是很清楚嗎?但即使不比較兩作,一種意見認為,同為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平有交往機會,但二人交情是杜對李深而李對杜淺。最顯著的說法例如:洪邁《容齋四筆》謂「李白杜子美布衣時,同遊梁宋,為詩酒會心之友。以杜集考之,其稱太白及贈懷之篇甚多,凡十四五篇。至於太白與子美詩,略不見一句。」

吳曾《能改齋漫錄》「李白贈杜甫詩」條載:「洪駒父詩話云:『世謂杜子美集中贈李太白詩最多,而李集初無一篇與杜者。』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李集有堯祠贈杜補闕者,老杜也。』其詩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雲歸滄海少,雁度青天遲。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不獨飯顆山頭之句也。」

吳曾即時駁斥了這種說法,指李集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篇,「乃知洪失於不審耳」。其實,「洪失於不審」又何止此一端?他所引述的《堯祠贈杜補闕》根本就不是贈杜甫。此詩正確的詩題應是《秋日魯郡堯祠贈杜補闕范侍御》,王琦注李白詩就指出:「子美未嘗為考功,且與太白同遊時,尚為布衣,未登仕籍」。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補充:「公遇李時尚為布衣,其授拾遺在至德乾元間,且補闕拾遺,官銜不同,豈可強作傅會耶?」

當然最易被理解為李白輕視杜甫的就是《戲贈杜甫》了。吳曾說「不獨飯顆山頭之句」,顯然他也粗率地認同這是李作。這首詩最先見於孟棨《本事詩》,又見於《唐摭言》和《唐詩紀事》。但這類詩話寫作根本就不很認真,而且為求聳聽,往往杜撰一些人物故事來作渲染。《容齋四筆》由「飯顆山」(一作長樂坡)的地名考證李白「自諫省出為華州司功,迤邐避難入蜀,未嘗復至東州,所謂飯顆山頭之嘲,亦好事者所為也」,已經算是過於認真了。

現存李白集中牽涉「杜甫」的有四篇,扣除一篇偽作,一篇頂包,實際只餘兩篇。但除非無聊到以為杜甫贈李白之詩篇數大比數勝出就能說明甚麼,否則我們細意研究李白贈杜的兩首,說李白輕忽杜甫也不知從何說起。

兩首詩,一首是《魯郡東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徧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詩意推測,這是酬答杜甫的贈詩。這和杜甫集中的《春日憶李白》或許有些關連。詩歌這樣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不要忘記,寫這詩時的杜甫只為布衣,而李已薄有詩名。杜甫對李白的作品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而且只要看看杜甫詩的灑脫開闊,情深意重,同為詩人的李白又怎會不有惺惜之情?「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是李白寄給杜甫無限的祝福了。

另一首幾乎是同一時候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這首詩前大部份都是寫個人遭遇,真正抒情的是最後兩句。在即將遠別的時候,一個人如果以流水作喻,寄以的思念應是深長而不斷的,這種感情,和古詩傳誦的句子「思君如流水」、「思君如滿月」應是不遑多讓的。在相識短暫兼相交不深的情況下這樣說,應是珍惜這段情誼了。所以《唐宋詩醇》指「甫詩及白者十餘見,白詩亦屢及甫,即此結語,情亦不薄矣。世俗輕誣古人,往往類是。」

李白有沒有贈杜之詩失傳了我們不得而知,或許以李白的個性也不會把人情關係像兒女情多般處理得太窩囊。但單以數量來說明甚麼,始終是很沒意思的。但無論是出於推測、武斷、傅會等錯判,或許只是一時的失誤,或只供閑談,毫無惡意,像流傳詩話中不實的臆說便所在多有。但如果為達某種政治目的而故把史實歪曲,厚誣古人,造就預設的文學結論,則用心便不能饒恕了。

在六十年代中,仍是牽涉李白和杜甫的評價,當時的御用文人郭沫若出版了一本《李白與杜甫》的論著,當中採取貶杜揚李的取向。書中把杜甫描繪成一個資產階級的代表,肆意攻擊和侮蔑。我看這本書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最記得書中的一個例子:杜甫很著名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郭把這裡的「士」說成為社會的利益階級,杜甫所渴望「庇」的就是這類人,完全沒有把民眾放在眼裡。看到這類的論調,當時已很不是味兒,心想為達政治獻媚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歪曲事實如此。相比之下,單從詩的質和量去評斷杜甫對李白好些還是李白對杜甫差些,只能說是文學討論的小玩意,或許只是幼稚些,但卻沒有惡毒在其中。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