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遠離傳統迂腐文化

今年DSE中文科卷四說話能力小組討論題目為:「以下哪一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有「戲彩娛親」及「滌親溺器」選擇題目資料附有解釋,前者是「穿上斑斕的五彩衣裳,裝作小孩形態,戲耍舞蹈,娛悅雙親為樂」後者是「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清洗便桶」。有考生坦言未有聽過相關故,但即使聽過,有這樣的口試題,參與者也可能要給予幾個「嬲」。

題目只有兩個選項,除非中途離場,放棄考試,否則只能硬著頭皮選其中一項。是否兩項都值得選擇?想不到公開口試可能要選一個「less evil

考生大多不會選第一項吧!魯迅在《朝花夕拾》有一篇《二十四孝圖》曾把故事的來歷說得很清楚,並給予個人看法:「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人情。」

故事魯迅已不甚喜歡,因為討厭其中人物的虛偽。而原本沒有「戲於親側」、「詐跌仆地」的描述,也給後來編選材者加入而醜化了整件事,老萊子真蒙上不白之冤了。學生如被迫選這項,發表看法,也同時被迫要虛偽了。

第二項是指黃庭堅表孝親的事。這事雖較中性,行為動機也沒有太使人反感,但現代人看去,也許會稍覺污穢。沒有較「乾淨」的例子可選用嗎?有志氣的子女,或許會立志將來請菲傭照顧父母,或送父母到富貴老人院,讓專業人士照顧,才不想自己落手做。但無奈,是考試,不願意也要勉強接受,並鋪排論據。

本來,在中文課程中引進多些文化知識,鼓勵考生平日多注意文化課題,了解中華文化精深,無可厚非。但近年一提到「文化」,總喜歡在「二十四孝」中找,很像這就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隅,卻真的使人很反感。

魯迅指出了他對「二十四孝」圖說看法。其中一些,例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等,他說「也有可以勉力倣傚的」,對於「哭竹生筍」、「臥冰求鯉」,他便有些質疑了。至於「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是「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

「郭巨埋兒」這件事,如果有,只能算是一宗兇殘的家庭謀殺案,怎能表彰孝?用魯迅的話,是有些質疑了。至於「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是「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很同意魯迅的說法。

我只希望中文科的選題內容,如果還有些教化的意味,取材就不要太「離地」,要正面,更要讓學生遠離其迂腐。

比如說,對孝這題材有興趣,何不就拿宰我問:「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論語.陽貨》),討論他和老師孔子的看法哪一種更切合現代人的思想。

如果覺得這對萬世師表的質詢有些大逆不道,也還是講親情教化的,嫌孟母教子的故事說得太爛了,不妨找找同樣是偉大的歐修的母親如何受兒子敬愛,表彰其「恭儉仁愛而有禮」、「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如何透達地看他的兒子:「吾兒不能苟合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見歐陽修《瀧岡阡表》)這些都不比表彰愚孝勝一籌嗎?

好的文化當然不止這些,美麗的詞章,宣揚愛情堅貞的、宣揚親情真摯的,或愛自山水、愛國家民族的,或揭示個人操守、為理想而堅持奮鬥的,要舉例為題,內容多不勝數。隨便舉些,讓考生擴闊思考,開開眼界,總會比清洗便桶較浪和詩意,也不致讓遠國故的年輕人,誤以為中國文化就這樣充滿虛偽矯飾和迂落伍。

                                                                                                                                 17/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