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中國文化人的對聯為何特別有情味?

幾年前,劇作家吳祖光逝世,留下了多部著名作品,也留下鐵骨錚錚的人格風範。報載:吳除了名劇作如《風雪夜歸人》等經常被提及以外,最常被引用的兩句話是:「不屈為至貴,最富是清貧」。這兩句話字面平淺,但卻蘊含了極豐富的思想內涵,大概是綜合了孔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君子固窮」精神境界了。如果結合劇作家八十多歲的生涯,大部份青壯時間是生活在這二十世紀後半的習慣以曲為直的狂飆時代裏了,能夠不屈,已屬難能,乃至非常辯證地把富與貧結合起來,作為生活的主要取向,那便是難上加難了。

中國人的聯語,確乎具有很豐富的表意能力,以至藝術魅力。兩個簡短的句子,能包含極其廣袤的意象,除了閒詠風月以外,最好用來揭示人生的路向。如果聯語出自書法家之手,更有機地把人生意義與藝術精神結合起來,成為一種頗為獨特的藝術形式。

聯語具有豐富的表意能力及藝術魅力

近世最常被引用作勵志的聯語,大概可算是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了。這兩句話,魯迅曾經手寫過,雖非書法家的傑作,也算蒼勁有力,質樸無華,十足著作者的個性的體現。過去一段日子也曾興起過魯迅熱,最流行的時候是把它作為裝飾品賣的,縱使把字掛在家中的人未必能盡了箇中的含義。

記得在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正是「國粹派」當道的火紅年代,「革命」激情澎湃,革命英雄自然廣受推崇。好像是民運先鋒的王希哲說過的兩句話:「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畏無私即自由」,就很傳頌於一時。不少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就把自己的作為等同道理,有無所畏就不得而知了。當然,隨著歲月的推移,當年無私的心早已日漸湮沒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洪流之中,構成了一段莽蒼蒼的歷史。

還是林則徐的話說得實在,兼能言行一致。他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是用了大半生的光景去實踐的。這種人格中的高尚情操,對後人最多感染和啟發。記憶之中,文學家的冰心引用過,過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演說中也有所提及。

林則徐固然因為禁煙而青史留名,同時也是一位有一定地位的書法家。「苟利國家」一聯,筆者孤陋寡聞,似乎未見手跡傳世,但他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謫戍新疆的一副贈送落難友人黃冕的行楷楹聯則甚有看頭。聯是「西塞論心親舊雨,東山轉眼起停雲」,款題為:「南坡仁弟大人去歲訪余伊江,作數月聚。今復於紅山話舊,同行至高昌而別。時余有回疆之役,而南坡以塞外城工襄力,已荷賜環,因伊拉里克墾田留督其事。行將光復舊秩,良可慰也!屬書楹帖,遂述其事如右。道光己巳孟陬下浣林則徐。」從這段題款可見,林則徐對友人高誼隆情,對家國心存忠愛,品格是躍然紙上了。

清代書法家多表心述志的聯語佳構

最近翻閱舊刊《書譜》,欣然發現我所極愛的幾位清代書法家,同樣有一些表心述志的聯語佳構,書藝標示不同風格造詣,內容又彰顯創作者不同方面的人生看法和生活體驗。不妨摘錄一些和讀者分享。

趙之謙的「猛志逸四海,奇齡邁五龍」,題款謂集陶徵士(陶潛)郭著作(郭璞)詩句,自然也是作者自矜之詞。書法風格取法北魏,筆酣墨飽,豪邁奔放,是典型趙體書風的體現。

伊秉綬的「淵明不求甚解,少陵轉益多師」,兩句分寫陶淵明和杜甫的求學(「好讀書,不求甚解」)和創作理念(「轉益多師是汝師」),綜合得別緻,是作者所認同吧。書體是充滿伊個人特色和魅力的隸書創作,從容溫雅,和聯句內容的閒話家常拼湊得很自然。

何紹基的「駕言登五嶽,游好在六經」,寫讀書行路之別,以此確立人生志趣。何紹基長於行草,此聯則以波磔左舒右展的隸書寫法,表現出一種跌宕騰躍之勢,但始終非何氏本色的表現了。

金農的「座是春風室是蘭,清如瘦竹閒如鶴」,有人發現另一對的寫法是上下聯互換,因而有其一是偽作之見。不管如何,這兩個句子是寫作者的生活品味和旨趣了。這是書法家獨創的漆書寫法,配合內容的表述,格外顯出一種清虛疏宕之美了。

如果不拘於時代,現代作品也頗堪玩味,比如徐悲鴻的「豈有蛟龍愁失水,只磨故劍問青天」、高劍父的「酒尋名士飲,禮愛野人真」、羅叔重的「好把深杯傾綠酒,直須平步上青雲」、啟功的「文章博綜希中壘,醪醴風流半信陵」等,姿采多端,真能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了。

拉雜談了一些,話題是扯遠了。或者有一天,把吳祖光的「不屈為至貴,最富是清貧」寫了補壁,也許能和梁啟超的的坦率的處世格言「獨立不懼遯世無悶,清明在躬志氣如神」互相輝映吧。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