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軀體是薄弱的,人的年壽也不終古。但人類的光輝,主要不反映在生前的榮譽、虛名和財利所交織的空幻,而切切實實的建設在人性的堅韌和追尋理想所迸發的鋼鐵般的意志。
不管中外,理想戰勝物質浮華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九九六年末任港督彭定康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文中引述英國小說家Jack London的一段話:
“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 I would rather that my spark should burn in a brilliant blaze than it should be stifled by dry-rot. I would rather be a superb meteor, every atom of me in magnificent glow, than a sleepy and permanent planet.”
這段話的中譯: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 寧為耀目流星,迸發萬丈光芒。不羨永恒星體,悠悠沉睡古今。」
Jack London接著是申述人類存在的意義:
“The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 I shall not waste my days trying to prolong them. I shall use my time.”
人類的功能是生存,不是苟活。我不願浪費時日延續生命,要做有價值的事。
相同的思慮,我國西漢時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曾表述過。他在《報任安書》這樣說: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晚年寫給一位朋友表達自己心志的話。這是他在受到宮刑以後一度想輕生,但最後立志完成一部偉大著述的自我激勵的說話。他是能達成自己心願的,當中沒有堅強的意志和透達的人生觀,沒法在困苦中完成這事情。
的確,一個有志氣的人,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北齊書.元景安傳》:
「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成了千古砥礪人類意志的傳頌說話。這是元景安表達情願壯烈犧牲不願事奉異姓的清晰表態。元景安因這句話和它所彰示的行為名留青史,留的不是虛名,而是切實提出一種人生觀和存在意識。
在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慘案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文系學生劉和珍遇害,魯迅在這年四月二日在《語絲》發表散文《紀念劉和珍君》,當中有幾句很感動人的話: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一個時代中的一些人物,如果碰到不合理的事情,要勇於表達看法,也要有明確的行動配合。否則,最終只有滅亡的命運。與其默默亡失,想想Jack London、司馬遷和元景安的激勵,能夠指示方向。「在沉默中爆發」未必成功,但「在沉默中滅亡」卻會千古遺恨。
這個世界充滿利益爭取、充滿仇恨、充滿極權。為達到一己之私,剝奪別人的自由意志,甚至表達的權利。群體的挫敗是會出現的,但意志的勝利卻是永恆。這是真正人類的光輝,只有這樣才能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