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心經簡林」

上月,審計署批評建築署未能有效地保護大嶼山的「心經簡林」,過去四年,政府共花費一百五十萬元的保養及顧問研究費用,仍未能解決「心經簡林」的木柱被蟲蛀的問題。

這和「心經簡林」的原先設計和保養計劃有很大的不相稱。原本每年預算的保養費少於五萬元,但「心經簡林」自2005年5月開幕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年,保養開支已超出原先預算的三十倍,以後如何,更無法預估。當然,最初引入構想,聲稱木材會經納米防菌處理,可完全避免蟲蛀、霉菌侵蝕,可保存數以百年計的預估,四年已毛病叢生,當中的年份倍數可說更大。

損耗文化意念

維修保養經費損耗只其一端,文化意念的損耗卻無法以量數。「心經簡林」的建構,始於2002年香港經濟低迷的時期,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完成《心經》全篇260字的書法創作,同年六月將墨寶贈予香港市民以作鼓勵。

《心經》是唐三藏天竺取經回來所翻譯佛經其中一種,內容有濃厚的勸世意味。「簡林」在選址、取材與佈局上經過深刻的構思。地點鄰近大嶼山天壇大佛,由三十八條採自非洲花梨木樁柱組成。木樁表面不作任何雕刻,寓意原始質樸。每條樁柱刻上四字至十字不等,刻工精細,每字入木六分,期望能保留書法神髓。木樁順序排成「8」形,象徵宇宙人生的變化無定。最高的木樁沒有任何刻字,整體的高度和位置依天然山勢排列,與自然地貌融為一體。書法風格和饒公慣常的融合隸楷、風神秀逸有所不同,結體方正,筆意內歛,大概象徵洗去華飾,與漢隸《衡方碑》、《張遷碑》之類的樸拙無華相類,或許更能寄寓返樸歸真之意。

然而這麼有內涵的構想,卻為經常要與天敵而煩惱,耗資且鉅,未始不是一樁憾事。

刻木要冒風險

置木成林的意念未必符合饒公原先構想。據饒公自言,他到過泰山,見到《金剛經》書法石刻,讚賞不已,希望把《心經》書法刻在石壁上,獻給香港。但在香港找整塊大石壁刻字並不容易,只能退而求次,這是後來改為造「林」的原因。

刻木而非刻石,是要冒風險的。我國歷代書法名品,都值刻石流傳後世。就以《心經》書法來說,現存最早作品是歐陽詢小楷,成於貞觀九年(六三五)。稍後有釋懷仁行書,刻於咸亨三年(六七二),另有作年不詳的張旭草書。年代煙遠的作品能代代相傳,便全賴刻石為銘。書法而刻於木材之上,小自竹簡,稍大的如楹聯竹刻之類,用於記事有之,用於裝飾有之,既有褪色之可能,也有載體變形變質之顧慮,未必就立心傳之久遠。

「心經簡林」木材縱使可保存百年,百年之後如何?何況每塊木高八至 十米 ,上刻四至十字,碩大字型,抬頭觀看,項為之彊。加上要冒日曬雨淋的可能,觀賞每受局限,又何能慰藉心靈?現在發現的蟲蛀發霉,想必又要特別處理,少不免要包圍棚架膠帘好好整治,是又另一奇觀也。

文化景觀要有「文化」

近年香港崇尚藝術創意,「簡林」的構思或許是一成果。但由於是露天景觀,造「林」之前,對木材品質應加重管理。現在審計署引述顧問報告謂「『簡林』的木柱未經烘乾高溫處理,木柱邊緣未經防腐處理,柱頂也未加套防止雨水滲入」,是造成發霉生菌的主因,顯然又是人謀不臧的典型例子。假手官僚去推廣保育文化,又是否另有風險?

憑空設想,一千萬的建築費,加上數目頗鉅的日後維修保養費用,足可鎸石精拓,印成精美拓本不知多少冊,洗滌多少躁動心靈了。

作為一爿文化景觀,「文化」要蘊含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的。發霉蟲蛀,既侵蝕了材木,也侵蝕了文化。如果最後原先設想的優雅文化景觀只變成可有可無的裝置藝術,似乎空辜負了饒公美意。幾時「心經簡林」能完好地存之久遠,不用煩心浪費鉅額庫房資源善後,才能真教人「心無罣礙」。

5/2009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