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2014
一個文化話題,持續了十多年,算是很罕有的事情。說的是港鐵站名的書法造型。
十二年前了,那時港鐵將軍澳線剛通車,幾個站名都用了中國書法,覺得字體太差勁了,寫了一篇《地鐵站書法與公共藝術空間》,投到報章,對字的設計與水平做了些分析。那時的一些感想,提出來是很認真的:「出現在公共場所的作品,書藝水平高低,是考驗這個社會藝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公共藝術空間質素的提升,在自詡繁榮的都市裡,是否有一個頗為迫切的需求呢?」
想不到,這篇文章到了今天還有人引用,是用來評價新落成的「坚尼地城」站名的。
這個站名被討論,除了其「書法」以外,當然還多了一個「簡體字」(「坚」)的話題。
我本已無心再涉足地鐵書藝水平這個討論了,只是談到「簡體字」,一時興起,寫了一篇《「坚尼地城」——不小心寫了個簡體字》,反過來對「坚」是簡體還是草書做了一些資料提供,給人的印象也許是:「坚」字既是簡體,但也是草書,哪寫字的人不算故意用簡體字去討好甚麼——對這一點是有些少「維護」作者的意味的。可是,對「坚尼地城」四字的「書法」,寫的水平沒有改進,真的仍是無法「維護」的了。
為了查核資料,偶然在網上找到一個叫「MTR之今昔」的網頁,應是官方的撰作,其中寫道:「相信有不少地鐵迷,也會迷上地鐵站內的書法字。然而網主都嚮往這些書法字,所以特意拍攝了一系清晰書法字供各位欣賞。」
由此,對每個書法站名的設計,特別是背景用色、構圖佈局等,都有充份說明,只是最重要的對字體寫法的來龍去脈,卻少提及。有的,只是類似「灣仔站『灣』字筆劃比較多,細看可見『灣』字是一個異體字」、「山字雖然筆劃少,但分開兩邊來完成這一字比較罕見」這類皮相之談。這些「官方」的解釋,是用來推廣的,但說明的內容,避重就輕,報喜不報憂,大概完全是一家之言。「不少地鐵迷也會迷上、嚮往這些書法字」的宣揚,配合著朝見晚見無法逃避的「書法」,真令人有一種文化霸權肆虐的感受。
無疑,書法是藝術,藝術講求個人風格,但也不是沒有客觀的審美標準。書法站名書寫設計一直引人爭議,如果你在網上看看,很多人就很不滿:「用書法角度而論,就是有礙觀瞻」、「奉告為車站揮毫的大書法家,獻醜不如藏拙」,甚至嚴正批評「地鐵公司不應該一直用自己員工的醜陋字來寫站名,這是徇私,應該外聘書法家」。既然如此,十二年前「出了街」,沒辦法,十二年後還是執迷不悟,何況這些都是不少人都會出入的公共場所,如果仍舊是那麼「篤眼篤鼻」,確有點兒那個。
文化如果形成一種霸權,確也有些令人難堪。或者會說,霸權,是一個很負面而草率的說法,我們的社會不也是充滿了很多樣板的書法設計嗎?例如五六十年代的招牌大字,很多是區建公寫的,那時真的成行成市,有不少到如今仍然「健在」。又比如饒宗頤教授吧,不少香港公營機構都由饒老題籤。即使是書籍,如果能請到饒老題字,也準會生色不少。當然還有啟功。這類書跡雖也流佈廣泛,熟口熟面,但和地鐵書法比,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區建公的書法,雖沒有太多自成一家的書法名品,但他的招牌字,用他獨有魏碑加趙之謙風格的凝聚,很有個人獨特的、尤其是雄渾的氣勢,用在招牌的陳述上事半功倍。饒公嘛,國學泰斗,書法名家,他的字鎔鑄金石篆隸意味,成就本獲肯定。連帶名家啟功等,這些名字(包括藝事)的傳揚,有其獨到而成就被公認的造詣,絕非一個甚麼地鐵退休工程師可以比擬的。
公共空間既然是「公共」的,便不應由某些團體或個人「私有化」。或許,找適合的人也很難,如困難,便不應用這個設計思路。畢竟,像港鐵官方網頁所說:「為了讓車站增添特色,港島線最初啟用時便採用書法字在月台顯示車站名稱,令車站添加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說來輕鬆平常,但「傳統文化氣息」如果只是次貨劣貨,都會彰顯這個商業城市文化水平的低落。
港鐵西港島線還有幾個新站即將落成,最近公佈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研究報告建議從2018年起,豪花1,100億興建七項鐵路項目,預計將來站名會愈來愈多。用怎樣的站名書寫設計,「有心人」是否應開闊眼界,接受批評,找個有份量的書法家完成彰顯「傳統文化氣息」這個莊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