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歲晚,路過一間銀行,看到把對聯左右放置錯誤,影了一張照片,掛上facebook,個人感想寫著「大銀行都掛錯」。
其實同一銀行,用同一副對聯,這問題去年也出現。當時寫過一篇文章《聯句的學問》,把個人看法說出。今年也把同一篇文章放在facebook分享,「心水清」的讀者看到日期為14/2/2015,應知不是「新聞」。
文字和圖片掛出,有朋友不同意說法,指中文左讀右讀問題討論了幾十年。上世紀《明報》為解決揭頁、中英夾雜、阿拉伯數字處理問題等,查良鏞率先實行由左至右橫排。另外引述,很多語文學家指中文由右至左的橫排,是歷史錯誤,有違書寫的情與理,因中文方塊字都是先寫左邊再寫右邊,由右至左不合情、不合理,影響筆勢行氣。
這些意見,我都是同意的。特別是電腦流行了之後,書寫習慣也不能避免要跟隨了。現今電腦文書處理都採由左至右寫法,即使可轉直排,但既不方便,也會產生不少技術困難。但對傳統對聯的處理,卻是另一問題。
理論上,只要讀得明、溝通得到就可以了。這點我同意。所以對聯即使掛錯,但意思的傳遞不出問題,不被曲解或誤解,就可以了。何況達意溝通作用完成,也沒有掛對掛錯之分。
這樣寬鬆的(或包容地)看問題,的確可以解決不少人生的爭拗。但有一些情況卻又例外。傳統中文對聯都是仄起平收的,這是處理語勢的專業問題,和閱讀效果有關。作者執著這原則,就是對閱讀效果有堅持,讀者怎樣說都不應忽略這雅意。除非作者連平仄都不分,哪左讀右讀才不會出問題。
另一問題是題款和印章。傳統書藝創作,題款和印章都講究,也大都放在作品的左方結尾上。對聯也不例外,如有題款和印章,應在下聯的部份,人們大概都不會誤解應先讀哪句,自然掛錯的機會也減。沒有題款印章呢?那就要考驗專業水平了。
其實對聯應先左讀還是右讀,我看較近似駕駛的左駄右駄的分別。理論上,沒有左駄好過右駄,或右駄好過左駄之分,只是在原意是用左駄的路面上,用右駄車會較不方便,也易生意外。在左駄車的地區,主張(或堅持)用左駄車,應不會被反對。對聯其實也一樣,如果在「用」(即理解文意)上有些要求,希望統一——如仄起平收、上句掛右下句掛左——也不是苛求。
我又想起傳統的印章,現在很多年輕一輩都不懂怎樣讀了。傳統讀法有兩種:如果四字印,先後次序是右上、右下、左上、左下;或右上、左上、左下、右下。這也是牽涉如何正讀的問題。讀法就正如被認定的規律,如果創作者不講究這點,隨便佈置,讀錯、理解錯的機會也大。
拙文引述兩個左右錯讀的例子,饒宗頤教授慣常寫字,末尾都題甲子,簽署並有印章,應知左右佈置,錯讀機會不大。「登高見博」錯為「博見高登」,是過份草率。崇基校訓「止於至善」錯為「善至於止」,則是學養不足,也不求甚解。兩者現代人錯讀,責任自負。可知笑話的出現,有時也有特定時空限制,非單純關於左右讀法的規律問題。
當然區區中文左右錯讀,在整個社會有時習慣是非不分,曲直錯置的情況下,只是小事一樁。要怪的是怪先民造字,為何要構思出方塊字體,而不一律蟹行,為後世引來這麼多混亂,不能隨遇而安,引出些其實也確有點兒無聊的爭議。
2/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