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能解決問題嗎?

單純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確是很吸引人的。它描述了一個飽學之士的高華氣質,與及面對紛煩世事的從容自如。

但,這出自蘇軾詩作《和董傳留别》的句子,只是蘇軾友人董傳的一個片面。其他是什麼?「粗繒大布裹生涯」身穿簡陋土布,用粗絲束繫,過其一生)、「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厭倦與老書生清談,勉強伴隨士子應考科舉。但兜裏沒錢,想高中實在難,只有羨慕中舉者被富家大族視為選婿對象。)

啊,這才是一個飽學之士的合理際遇吧。蘇軾對這位難友不忍出言譏諷,只替他擘劃一個虛幻的未來,作為一種撫慰:「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放榜以後成績好,得意洋洋來誇耀。看,黃紙詔書上墨跡還溼着呢)。

這真的把舊社會一個落魄文人的正常遭遇描繪得很逼真。當然你會覺得,由蘇軾這個官場際遇也不好,屢被貶謫的人來勸慰一個落難者,本身也是一種辛酸。

所以,徒具「腹有詩書」,即使氣概怎樣出眾,也得接受窮愁潦倒的滋味。

或許,不要受蘇軾「誤導」,以為官場之路還有翻身之時。要對「尋春馬」(典出孟郊《登科後》)、「擇婿車」(典出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有期待,「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格局,用在昏濁的官場與複雜的人際網絡中,始終是製造了,而非解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