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式生活」不等於舒適生活

位於灣仔天星碼頭的二手書店「書式生活」將於本月底結業。店主自言過去為「拯救」書本免成為垃圾,已傾盡200萬元,現因貴租迫於無奈要遷址經營。為免書本送去堆填區,書店免費送書給書迷,每人限取4本。

書店名為「書式生活」,想是使人聯想「舒適生活」——讀書帶來舒適,應是合理期望。現在無奈結業,說明這套推理並不適合香港。

一間店舖結束,要用送贈貨品來作終章,也是頗為晦澀的事。有沒有想過,一間糖果店結業,店主會不會免費送出糖果,每人限取4包;一間服裝店結業,店主會不會免費送出T裇,每人限取4件?這應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書店就會了。在這情況下,書本的價值,似乎還比不上幾包糖果,幾件T裇。

讀書幾十年,買書也幾十年了,免費送書似乎沒有聽過。記得讀大學時(七十年代的後期),那時印刷事業不興旺,加上中港區隔明顯,中文系學生找參考書是頗費勁的。當時旺角有幾間書店是常逛的。有一間在奶路臣街的二樓書室,名為環球,賣很多翻。店主姓李,是出名的書怪。這間書店自創逢年三十晚全店七折。急景殘年的那一天,不管要不要抽空辦年貨了,書店總擠滿人,熟客多帶備「吉袋」滿載而歸。七折,已能大飽書蟲口腹。又記得當時有位同學,說某天路經油麻地,見到一間書店「執笠」。店主為求清貨,把書本堆得滿店都是,只要付出10元,一手拿到多少就多少。同學老實不客氣,付了20元,左手一疊,右手一疊,拿回宿舍誇耀一番。大概凡物都有價值,即使是瀕臨被毁邊沿的書本,10元一大疊,總還有其「尊嚴」,好過現在的免費奉送。

香港是不是窮到這地步,書本的價格會變得接近零了?這又未必。最近一位女傑青不是很自誇自己27歲便「上車」,2年內便已「供斷層樓」嗎?現在香港人即使愈住愈細,但尋常一個二三百呎單位,價錢動輟三數百萬,一生雖然蝸居,但「身家」卻還可以,總不至於連幾本書的使費也付不起吧。

或者說,書本不是人人鍾愛,一件商品沒有市場,自然沒有價值。說得也不是沒道理。書籍或者是施教或進德修業的根本,作為學生,或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和書本的關係應最密切,他(她)們應是書店的最主要顧客。但事情是否就是這樣?我曾親耳聽過有教師同事自言,讀書這麼辛苦,入了大學便已沒有再讀書的興趣了,現在拿著教科書照本宣科,大概也還可以,平時不會再看甚麼書了。這種心態是否「主流」,我不敢說,但愛書的同事或朋友卻也不多。最近在某刊物讀到一段文字:「以前做老師,要好確信自己嗰套見識同價值觀,咁先可以高高在上說服到班學生。始終生活圈子有限,好易避開晒同自己相反既聲音,圍爐取暖。現實世界係唔係真係咁樣?」說話者是一位已轉職的教師,他比較以前和現在的教師,其中「圍爐取暖」的比喻真的可圈可點。的確,現今不少教師對知識興趣不大,一群品味相近的人,「圍」在一起,最常見的話題總離不開吃喝玩樂,鮮有交流讀書心得,對書籍的排拒,也應是理所當然的。「教書」的人都是這樣,何況一些沒有「書緣」的?

商業社會、經中,「書式生活」應該不會是甚麼舒適生活了。現在人人都要買樓,也許有「磚頭」在手,不管多大,才有可誇,這樣才真能叫人舒適。難怪書店結業,要出到送書奇招這麼慘烈了。

24/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