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學」需要認真反思

二零一一年十月四日

上學年東涌一間中學有一位中四學生在早會時當著全校師生面前跳樓身亡,最近死因裁判庭展開聆訊。傳媒公開了學生死前寫的一封信,也有相關老師的反應和校方的解說。死者的家人很激動,指責學校處理不當,甚至公開要求學校「賠命」。

這類因學生精神出現問題而導致慘劇,令學校和家庭陷入困境的事例並不陌生,誰是誰非都不能使事情重新鋪演了。這不能不使人反思教育當局所實踐的「融合教學」是否適當的問題。

「融合教學」是指把一些有不同問題的學生放置在正常的學校中施教,由教育局給予輔導人手的支援。這類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泛稱SEN(Special Education Need),較顯著的有殘障、弱視、弱聽、學習遲緩、低智商、自閉等。近年抑鬱、焦慮、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等症候也日漸增加,在學校中也應屬於學習困難,需要特別支援的一種。SEN一詞,近年在Band 3學校中已不陌生,教育局也經常呼籲學校要多派老師參加培訓課程以應付日常所需。

「融合教學」說出來的動聽原因是: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應融入正常社會,所以放在正常學習的環境可以幫助他們及早適應。但背後的理由是甚麼?相信不少人也會認為這是節省資源——設立更多特殊學校的使費,和把這類學生硬塞入一般學校中的使費當然有極大差別。

縱使不用陰謀論看教育政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能否有效地融合正常學習之中,這是不免使人質疑的事。一個弱視、弱聽的學生,除了要特殊的器材和特別的環境輔助之外,還需要有較慢的課程進度,較細心的課程解構,不用說學習遲緩、低智商、自閉等更需要有更淺顯的課程內容,和更有專業認知的教學人員提供更悉心的教學與群性輔導。現今香港學習的壓迫性日漸增加,課程緊密,要求嚴格,把不同個別差異學生放在一起,教學已出現問題,何況是有特殊學習需要者?

協助融入社會,當然指除了教師以外,同學之間會給予適當的支援了。當然也會有宅心仁厚兼有憐憫心的同學的。但問題還是那樣,正常而認真的學生在學習上已受壓力,上課聽少幾句都感到損失,那有更多精力協助跟不上的殘疾者?老師過份照顧特殊學習需要,拖慢進度,同學會有較多的反感還是支持?何況,香港學生自少在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學習氛圍中成長,同情心、憐憫心也者,不會沒有,相反更多的是對殘疾和遲緩者加以嘲笑、玩弄,特殊者在正常者當中,恐怕會有更多的自卑、疏離和抗拒,和「融合」的原意背道而馳。

對天生殘障或有缺陷的學生,一個文明的社會要多加關顧,此所以先進國家「特殊學校」的數目是與日俱增而非與日俱減的。香港社會財政充裕,大財團每年有鉅額利潤,政府貯備日有增加,就是「派錢」也可鬆手闊綽,人人六千,即使行政費已用過億元,為何不能增加特殊學校數目,培訓更多更專業的訓練員,不是要正常教學人員半途出家,濫竽充數,擔當一些原本和他們工作性質不同的事務?

出事的東涌學校,全校師生和相關的學生家庭,相信一生都會活在極大的陰影之下。不是較好的政策就能完全抹煞相同事情出現的可能性,但更多形式上和心理上的關愛,牽涉不同困難的師生和學校當局應該更容易處理問題。

事實上教育局在教育經費的使用上是否用得其所,最重要的是否以提升教育質素為念,不同的時間都不免使人質疑。最近教育局在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小班教學的開支上,又再次誤導公眾。回覆文件指:由於2016/17學年中一新生人數只有53,900人,和今學年比少一萬多人,若到2016年由現時每班34人降至20人一班,成本將升一半。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批評政府再次欺騙市民,他舉例09/10學年小學推動25人一班,較08/09學年推行小班前,教育經費只由107億增加至108億,增加率是0.9%。而且「教育界並無要求20人一班」,大多是要求25至30人一班而已,教育局以20人一班為統計依據,是一時疏忽還是蓄意誤導,大家可以細意思量。

「融合教學」可以節省大量資源,這卻肯定沒有計錯數。但目標設想是過份樂觀還是頗為涼薄,在多出現幾宗社會悲劇之餘,大家也可以細意思量。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