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遊學切忌頭腦發熱

1/8/2013

近年學校舉辦遊學活動方興未艾,尤以暑假為理想「檔期」。家長樂意讓子女參加學校舉辦的遊學團,是基於對學校信任,覺得是很好的課外活動,能開拓學生視野,尤其能提升英語能力,對公開試爭取好成績有幫助。而政府利用「關愛基金」資助相關活動,每位學生三千元,某些家長基於「食得唔好嘥」心理,也樂意參加。

但不能否認,遊學活動卻有相當風險。最近某中學的英國愛丁堡倫敦十四天遊學團,因委託的旅行社倒閉,不單無法成行,甚至團費也無法索回。事件牽涉三十一名學生和四名教師的費用,總數達五十二萬之鉅,引發爭端,事所必然了。

要檢討的是:家長對學校信任,覺得學校是可信賴機構,教師也是受過教育之人,凡事也會較負責任。但現實卻是,教師(包括學校)只是尋常的消費者,未必能對委託的潛在風險有較高的預見力。像今次所涉事學校,被指找尋託辦旅行社時「價低者得」,真的這樣,危機意識未免過低。

其實不止旅行社可能有問題,教師也不是理想的帶隊者。旅行團涉及境外活動,教師即使有外遊經驗,但卻非專業領隊,尤其對目的地陌生,或許更是初到貴境,遇有突發事件,根本沒能力妥善應付。

近年由於盛行遊學,但暑假是正常假期,兼且是額外工作,學校很難調動資深的「大老倌」,唯有向年資淺甚至合約教師「埋手」。把一群「鴨仔」假手於新丁,尤其去到地球另一面,不感「牙煙」幾稀矣。

今次或許是涉事校方所認為的「唔好彩」,但尋常心理,沒事固然好,有事則會找不同藉口「卸膊」。像旅行社以「未有相關條款」理由拒絕退款;有家長向教育局求助,對方指「因涉及商業糾紛,愛莫能助」。現在家長只能取回還未繳付的三份一費用,其餘的大概「凍過水」。對家境並不富裕家庭來說,一萬多元的損失,的確「肉痛」。畢竟,自行選擇旅行團被騙,「心甘命抵」,假手於人而有損失,話是會多的。但始終一句:十多天的旅遊,對提升英語能力真的有用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