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反對名校轉直資的其中一項理據是直資「影響成個教育生態」。很顯然,提出這項理據的人認為直資學校把「教育生態」弄壞,才能振振有詞拿來作為反對的理由。現實是不是這樣呢?
直資學校是國際學校、官立補助津貼學校以外的另一類辦學模式,是令教學設計較多元化的一項嘗試。從數字比例分配上看多元化是沒有意義的,要從辦學實質看多元化是否具優點,討論才有意義。
直資學校的原始設計是令教育部門對學校行政和財政兩方面的管束減少,令學校運作較多自主空間。從行政運作上,直資學校的校董會,和官津補學校的校董會要依《校本條例》規定成立不同。在校政的操作上,直資有較大的自由空間。比如說近年香港教育局所推行的幾項教育政策,直資學校可以毋須參與。例如「教學語言微調方案」之下,學校要根據派位學生成績決定教學語言,所以有英中要設中文班,但直資學校可以不論學生來源和成績,自由決定教學語言。在實際情況下,直資學校大多標榜英語施教。如果有學生派位到了一間中文中學,或在英文中學之中而要讀中文班,家長可以考慮讓子女轉讀直資,保留英文學習的機會。這種選擇的自由度增加,不致「一派定生死」。過去學生沒有這機會(派往中中鮮能轉校英中),現在有了,這種「教育生態」,令不少家長叫好。
兩年前政府推行的「自願優化班級結構方案」,令傳統著名英中也要附從政策收少一班,嚴重影響學生選擇機會。直資學校沒有這個要跟隨政府政策的包袱,若學生足夠,毋須減班。這提供了家長不少選擇,有些家長因子女能繼續用英語學習額手稱慶,這種因應市場需求而決定供應的「教育生態」,是改好了還是改壞了?
在學校行政運作上,直資學校可因應個別情況採取有效教與學措施。比如剛過去的中學文憑試,去年被稱為「死亡之卷」的中文科閱讀理解,不少學生在文言閱讀上失分,導致中文科沒能拿取四級或以上成績,失去升讀本地大學機會。有直資學校針對去年缺失,加聘非常設的中文教學顧問職位,為學生編寫文言教材和補習答題技巧。類似這種教學資源的運用,直資自由度肯定較津貼學校大。事實上亦有功效。能因這項改變獲益而升讀大學的學生及其家長,肯定對此「教育生態」稱讚不已。
直資學校的教師,毋須依照《資助則例》聘任及解僱,換言之教師以新合約聘任,沒有必然的自動續約機制,薪效掛鉤的情況較官津學校明顯。在直資學校中,已沒有可能容納「高薪低能」的教學冗員。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此所以直資學校雖不能像過去政府派位時代可吸納最優質學生,但成績卻能保持,這和教師能發揮較良好的教學積極性有關。這種「教育生態」,是變好還是變壞?
學校行政細水長流,千頭萬緒,過往官津學校受制度制肘,效率與效益欠奉,直資有其改良的針對性,即使校長一職,壓力也較大,沒有足夠的靈活頭腦與對專業的投入,已很難跟上教育發展步伐。這些都是良性競爭,是過去校網已定,學校定位確立,教學因循保守甚至敷衍塞責的常規之下一種改良契機。
反對直資制度,甚至揚言應凍結一切轉直資申請,可以有不同的支持理據。但認為直資負面地「影響成個教育生態」,一定要提出客觀論證,切忌言談無根,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