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13
「海峽組合」中國的彭帥和中華台北的謝淑薇在溫布頓網球賽女雙決賽擊敗對手奪冠,據說賽後發生「國共內戰」。有日本記者稱謝淑薇是「第一個拿到大滿貫冠軍的『台灣人』」,想請她談談對自己「國家」的看法。彭帥在二人的交談中打斷她們:「對不起,我還坐在這裡,我不能接受台灣是一個『國家』的說法。」
是不是應在體育運動中牽扯到政治,抑或彭帥是否對問題反應過敏,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還是李娜在另一個場合中的回應給予了問題的另一思考選擇。同樣是溫網的參賽選手,而且更是背負大滿貫女單冠軍名銜,在上星期十六強賽事完結後,因為內地記者的糾纏,李娜拋下一句:「我為什麼要背負一個國家?」
彭帥的執著,李娜的灑脫,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對比。但即使不完全認同體育和政治可以完全分割的事實,都應認真思考「我為什麼要背負一個國家?」這句話。一個人「愛國」,本是很正常的思想情操。就正如美國資訊洩密者斯諾登第二次露面時的說法:我仍是愛國的,但卻不滿政府的某些作為。中國人「愛國」,也是很正常的,但中國這個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有不同的朝代和政權,有不同形式的文化組合,也有不同形式的人類對不同事物的處理態度,用一句簡單的「愛」或「不愛」去概括,本是很牽強的說法。
就以去年出現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的本質來說,反對的原因主要就針對一些洗腦的政治灌輸方式,把國家中一些負面事實給蒙蔽、歪曲、美化了。教育要培育學生正確的獨立思考能力,正視負面,思考如何解決,是對國家發展一種負責任表現。如果凡是對現實政治批評便被打上「不愛國」的烙印,是不願去正視問題,也沒有為國家的正常發展提供更積極的思考方向。
最近學界爭議的中史科存廢問題,也應了解到問題的中心點不是設科與不設科、選修與不選修的問題,而是要思考怎樣去理解此科的教學方式和預期達到甚麼目標的問題。
一個普通人,不管是學生還是運動員,不是給愛國這類問題纏擾得太過份了
?愛這類感情,原本不需要無時無刻強調,而是發自內心的,就正如一個虐兒的家庭,你要經常提到孝順父母,本是很勉強的。但一個關懷子女成長的家庭,即使子女沒有時常把父母掛在口邊,但誰可以否定他們對父母愛惜之情?
中國版圖分裂經歷一段既不短也不長的時候。六十多年來,不斷有人探討統一國家的方式和策略,在未有適當方法的時候,我們只能用等待的方式,去讓歷史本身彌縫它的接合。在這個時機還未到達的時候,不同的表述方法也有它的存在理由。謝淑薇透過Facebook 向馬英九表示「總統賀電我心領了!謝謝大家的關心與支持!這一刻屬於台灣的每一個人」,貼文最後更寫著「I come from TAIWAN」,是不是比彭帥的苛刻指責來得溫馨,也較《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警告李娜「任性要有底線」較具溫厚的人性?